小行星
小行星(英文:Asteroid)係太陽系種好細嘅行星,圍住太陽咁轉。佢哋細個行星,又大過流星。傳統來講,小行星只係講內太陽系,因為當時外太陽系唔係咁清楚。最大型嘅小行星而家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小行星同彗星好似,分別只係彗星會有彗尾。
| ||||
---|---|---|---|---|
天文符號 | ||||
[改維基數據] | ||||
根據已知嘅大約一百萬個小行星,[1] 大部分小行星就係位於火星同木星之間,距離太陽大約2到4個AU,呢個地方叫做主要小行星帶。所有小行星加埋嘅總質量淨係得地球嘅月球嘅3%。大多數主要小行星都係沿住稍微橢圓形、穩定嘅軌道運行,朝住同地球一樣嘅方向,圍住太陽轉一圈要三到六年。[2]
小行星歷史上都係由地球觀察到嘅。第一次近距離觀察小行星係由伽利略號做嘅。之後,NASA同JAXA發射咗幾個專門研究小行星嘅任務,仲有幾個計劃喺進行中。NASA嘅NEAR Shoemaker研究咗Eros,而Dawn就觀察咗Vesta同Ceres。JAXA嘅Hayabusa同Hayabusa2分別研究咗Itokawa同Ryugu,仲帶返樣本返嚟。OSIRIS-REx就研究咗Bennu,2020年收集咗樣本,2023年送返地球。NASA嘅Lucy,2021年發射,負責研究十個唔同嘅小行星,包括兩個來自主要帶同八個木星特洛伊小行星。Psyche,2023年10月發射,目標係研究金屬小行星Psyche。
近地小行星有可能會威脅地球上所有生命,諗起撞擊可能造成嘅白堊紀–古新世滅絕就令人心驚。為咗應對呢個危險,2022年9月,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太空船成功透過撞擊非威脅性小行星Dimorphos改變咗佢嘅軌道。
術語
編輯2006年,國際天文聯會(IAU)提出咗一個新嘅廣義術語「小太陽系天體」,定義為太陽系入面,唔係行星、矮行星或天然衛星嘅天體,呢個分類包括小行星、彗星同最近發現嘅新天體類別。[3] 按IAU話,「雖然仍可使用『小行星』一詞,但通常會優先用『小太陽系天體』。」[4]
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嘅小行星穀神星最初被視為一顆新行星。[a]隨住其他類似天體嘅發現,佢哋當時睇落同星星差唔多,都係光點,幾乎冇行星盤面,不過由於佢哋嘅運動方式,仍然可以同恒星區分。呢啲發現促使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爵士建議用「小行星」一詞,[b]喺19世紀中後期,「小行星」同「行星」(唔一定特指「小行星」)仲會交替使用。
以前,圍繞太陽嘅小天體一般分為彗星、小行星同流星體,任何小過1米嘅天體都叫做流星體。「小行星」呢個術語冇正式定義過,[7] 一般可以指「一種圍繞太陽運行但唔符合行星或矮行星標準、不規則形狀嘅岩石天體」。[8] 小行星同彗星最大嘅分別係彗星因為太陽輻射令佢表面嘅冰升華,會出現彗髮(尾巴)。某啲天體最初被歸為小行星,但之後顯示有彗星活動嘅證據。而有啲彗星(可能係全部)最終會耗盡表面揮發性冰,變得似小行星。另一個分別係彗星通常有更高離心率嘅軌道,而高離心率嘅小行星可能係休眠或者死亡嘅彗星。[9]
木星軌道外嘅小行星有時亦會被稱為「小行星」,特別係普及科學嘅介紹中。[c]不過,現時越嚟越多人將「小行星」限制喺太陽系內側嘅小天體。[11]所以,本文大多集中討論傳統小行星,包括小行星帶、木星特洛伊小行星同近地天體。
由穀神星喺1801年被發現後近兩個世紀內,已知小行星主要都喺木星軌道內運行,雖然有啲,例如944 Hidalgo,會短暫越過木星軌道。由1977年凱龍星開始,天文學家發現有細小天體長期喺木星以外存在,現稱為半人馬小行星。1992年,阿爾比恩星被發現,呢係第一個發現喺海王星以外嘅天體(冥王星除外);之後發現咗大量類似天體,稱為跨海王星天體。再向外延伸就係凱伯帶、散射盤天體同更遠嘅奧爾特雲,假設為彗星主要儲存庫。佢哋位於太陽系冰冷嘅外圍區域,嗰度嘅冰能保持固態,所以彗星狀天體顯示較少彗星活動;如果半人馬小行星或者跨海王星天體接近太陽,佢哋嘅揮發性冰將會昇華,傳統定義會將佢哋歸為彗星。
凱伯帶嘅天體被稱為「物件」,部分原因係避免將佢哋分類為小行星或者彗星。[11] 一般認為佢哋主要係彗星組成,不過有啲可能更似小行星。[12] 佢哋嘅軌道一般冇彗星嗰啲咁高離心率,而且目前發現嘅比傳統彗核更大。近年觀察,例如星塵號探測器收集嘅彗塵分析,顯示彗星同小行星之間嘅界線越嚟越模糊,[13] 提出「彗星同小行星之間係一個連續體」而唔係明確界線。[14]
2006年,IAU為最大嘅小行星——足夠大到能夠喺自身重力作用下成為橢圓形嘅天體——設立咗矮行星類別。小行星帶中唯一進入呢個類別嘅係穀神星,直徑約975 km(606 mi)。[15][16]
疏仕
編輯- ↑ 呢個來源屬於公有領域。
- ↑ 呢個來源屬於公有領域。
- ↑ "Resolution B5 Definition of a Planet in the Solar System" (PDF). The Minor Planet Center.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2022-10-09. 喺30 April 2022搵到.
所有其他天體(目前包括大部分太陽系小行星、大部分跨海王星天體(TNO)、彗星同其他小天體),但唔包括衛星,統稱為「小太陽系天體」。
- ↑ "Pluto".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Planets. International Astrophysical Union.
- ↑ Nolin, Robert (8 October 2013). "Local expert reveals who really coined the word 'asteroid'". Sun-Sentinel. 原著喺30 November 2014歸檔. 喺10 October 2013搵到.
- ↑ Wall, Mike (10 January 2011). "Who really invented the word 'Asteroid' for space rocks?". Space.com. 喺10 October 2013搵到.
- ↑ Bottke, William F.; Cellino, Alberto; Paolicchi, Paolo; Binzel, Richard P., 編 (2002). Asteroids III.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p. 670. ISBN 978-0-8165-4651-0. 喺30 March 2022搵到.
由於冇對彗星同小行星嘅正式定義...
- ↑ Harris, Alan W. (2011). "Asteroid". Encyclopedia of Astrobiology. pp. 102–112. doi:10.1007/978-3-642-11274-4_116. ISBN 978-3-642-11271-3.
- ↑ Weissman, Paul R.; Bottke, William F. Jr.; Levinson, Harold F. (2002). "Evolution of Comets into Asteroids" (PDF). Planetary Science Directorate.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原先內容歸檔 (PDF)喺2022-10-09. 喺3 August 2010搵到.
- ↑ "Asteroids". Solar System Dynamic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原著喺14 June 2006歸檔. 喺8 December 2021搵到.
- ↑ 11.0 11.1 "Are Kuiper Belt objects asteroids?". Ask an astronomer. Cornell University. 原著喺3 January 2009歸檔.
- ↑ Short, Nicholas M. Sr. "Asteroids and Comet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NASA. 原著喺25 September 2008歸檔.
- ↑ Comet dust seems more 'asteroidy'. Scientific American (audio podcast). 25 January 2008.
- ↑ "Comet samples are surprisingly asteroid-like". New Scientist. 24 January 2008.
- ↑ "Pluto and the Developing Landscape of Our Solar System".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喺2022-04-13搵到.
- ↑ "Exploration: Ceres". NASA Science: Solar System Exploration. 26 June 2019. 喺12 April 2022搵到.
引用錯誤 <ref>
tags exist for a group named "lower-alpha", but no corresponding <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tag was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