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考」的聲符、「柯」的初文「」,發音則取其官话聲母。《說文解字》:「丂,气欲舒出,ㄅ上礙於一也。」

注音符號
灰底不用於國語官方注音;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
聲母
發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重脣
/p/

/pʰ/

/b/

/m/

/β/
輕脣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軟齶
/k/

/kʰ/

/ɡ/

/ŋ/

/x/

/ɣ/
脣軟齶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翹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韻母
單韻
/a/

/ã/

/ɐ/

/o/

/ɔ/

/ɔ̃/
複韻
/ai/

/ei/

/au/

/ou/
鼻韻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韻尾
/p̚/

/t̚/

/k̚/

/ʔ̚/
其他
聲調
官話 ˉ ˊ ˇ ˋ ˙
客閩 ˪ ˫

「ㄎ」的發音為送氣清軟顎塞音//,不過單講「ㄎ」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ㄎㄛ」或「ㄎㄜ」。

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粵拼中對應的為〔k〕,威妥瑪拼音中為〔kʻ〕,臺羅拼音馬拼則為〔kh〕。注音字母苗文中,「ㄎ」同時表示送氣清軟顎塞音//〔k〕跟送氣清小舌塞音//〔kh〕。

相關變體

编辑

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中,增加了「ㆶ」( ),為縮小版的「ㄎ」,寫在韻母元音後,用於軟顎入聲//。此符號在臺灣方音符號中寫作「」( ),見條目。方音注音符號則「 」與「 」皆有使用,視乎該地區的標註習慣。

Unicode收錄軟顎入聲//時,本欲收錄「 」,卻錯寫為「ㆶ」,導致它與「ㆴ」、「ㆵ」並不一致。後來Unicode才追加「 」。

此外,粵語圓脣化的聲音/kʰʷ/,閏音符號只把它視為「ㄎ」與介音「ㄨ」的組合,但學界普遍已將之視作聲母。方音注音符號增加了「 」來標示,見條目。

現代用語

编辑

網路社群介面中,「ㄎㄎ」是來形容小聲竊笑,算是注音文的一種。

編碼與拼音

编辑
字元 圖檔 編碼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臺羅拼音 通用拼音 粵拼 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0E A37D A8CE k kh k k kh k
kh
  U+31B6 未收錄 未收錄 -k -k -k -k

參考資料

编辑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 中華民國連江縣政府:《馬祖閩東(福州)話日常生活常用詞彙編輯說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連江:連江縣政府,2009年11月。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