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過去發生的事件

歷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2]。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与伦理哲学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3]。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記》、《汉书》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歷史
上级分类研究对象、​连锁事件、​事件 编辑
话题方面過去 编辑
研究学科歷史學、​史學史、​historical game studies 编辑
主题标签history 编辑
Stack Exchange子网站https://history.stackexchange.com 编辑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唐太宗李世民
那些不能铭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1]
乔治·桑塔亚那
历史学家
E.欧文库斯(1902)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4]:380。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過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對象;一般説來,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闡釋,也称為历史[4]:380。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2]

词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来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是一人执“中”之象。近人金靜庵说:“保藏之档案谓之中,持中之人谓之史。一指书言,一指人言。”,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研究史的學問,稱史學。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在《三國志裴松之注中,首次提到歷史二字[5][6]。《南齊書》中也提到這個名詞,是歷代史書之意[7]。明代嘉靖年間李廷機葉向高編輯《歷史大方通鑑》,是中國第一本以歷史二字為名的書,袁了凡為此書寫的〈歷史綱鑑補引〉,解釋歷史是指諸史,也就是歷代史書之意[8]

1895年,禮部侍郎于式枚在奏章中,提到歷史這個名詞,將它作為歷史事件之意[9]。1896年,皮錫瑞經學歷史》出版,其中的歷史二字,也明確將它定位為歷史事件之意[10]。因此,在1890年代前後,歷史這個名詞在中國開始被明確當作歷史事件來使用。

明治維新後,日本學者為翻譯英語:History,譯為歷史二字,使其成為對應詞。1870年代成為流行用語。

1902年,光緒皇帝接受吏部尚書張百熙建議,頒佈〈欽定學堂章程〉,其中尋常小學課目中,有史學、輿地二項。張百熙吳汝綸赴日本考察教育後,1903年,負責教育改革的張百熙張之洞榮慶向皇帝建議重訂學堂章程[11]。在重訂章程後,尋常小學依日本語改稱初等小學,而史學、輿地二科,則改稱歷史、地理。之後,歷史這個名詞在中國流行。

歐美,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古希臘語ἱστορία(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知識”,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以此為名。

含义

对于历史的含义和性质,有很多种不同的诠释,以下列举其中一些。

  • 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12]
  • 柯林武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13]
  • 梁启超:“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14]
  •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2]
  • 苏联大百科全书》:“1、自然界社会上任何事件的发展过程。宇宙史、地球史、各个学科史——物理史数学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这一含义。2、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具体的和多样性的过去之学科,以解释人类社会具体的现在和未来远景作为宗旨。”
  • 錢穆說:「知道歷史,便可知道裏面有很多的問題。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話講得完。歷史終是客觀事實,歷史沒有不對的,不對的是在我們不注重歷史,不把歷史作參考。至少我們講人文科學方面的一切,是不該不懂歷史的。」[15]:146「歷史所以記載人事,故著史必首重紀事,次及傳人。而瞭解歷史最基本的開始,亦在明事變,知人物。於不斷的事變與人物之背後有時代。能知事變、人物與時代,此乃歷史學之初步入門,亦為歷史學之主要骨幹。事有成敗得失,人有賢愚忠奸,時代則有治亂興衰,教歷史者,首貴能於此分析指點,可以使學者長見識,增修養,此乃歷史教育最大之功能。」[16]
  • 黃仁宇說:「盲目的恭維不是可靠的歷史,謾罵尤非歷史。」[17]:258
  • 呂思勉說:「歷史上的事實,所傳的,總不過一個外形,有時連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們根據事理去推測他、考證他、解釋他。……從前論史的人,多說史事是前車之鑒。其意以為一件事辦好了,我們就當取以為法,摹仿他;一件事辦壞了,我們就當引以為戒,不可再蹈其覆轍。這話很易為人們所贊許,其實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們所謂相同,都不過察之不精,誤以不同為同罷了。事情既實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對付?……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實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識,總是他所知道的、記得的事情鑄造成功的。知道的、記得的事情一誤謬,其知識自然隨之而誤謬了。所以我們現在研究歷史,倒還不重在知道的、記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講論,要容易明白些,有興味些。」[18]:488
  • 汪朝光(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長)說:「歷史是對過往發生的一切事物之探尋,凡過往發生之一切無不在歷史研究的範圍中。歷史的時間和空間既無限廣闊,歷史研究的主題亦然,可謂多彩多姿、無所不在,舉凡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思想、社會、人物等等,甚或自然、氣候、環境、疾病等等,都在研究範圍之中。當然,具體到每個歷史研究者的研究而言,總是有所限制,有所強調,有所重點,但又不能太過局限。」[19]:xiii
  • 連浩鋈(原香港大學歷史系名譽副教授)說:「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事情發生後就成為歷史,不會復現。……其實,歷史現象頂多相似,但不會相同,因為每一個在歷史長河中流過的現象都是獨一無二的。歷史不可能重演,我們只能嘗試去理解它的變遷。」[20]:9

历史并不是归类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而是其间的桥梁,合并了两大领域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史学家通过研究各种书面文字但并不局限於此,努力并尝试解答和历史有关的问题。历史知识的原始资料分为三种:文字记载的、口头流传的、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通常历史学家会综合三种方法进行研究,而文字记载经常被作为强调的重点,因为它普遍纪录了发展的时间。这种强调引申出了一个新领域,史前史,也可称为史前学,研究的是没有书面纪录的那一个时期。由于世界各地文字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历史的主要区别是根据具体的论题而决定。学者们为了易于研究,根据过去人类的范围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划分过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类,按文化习俗分类,按不同主题分类。这三种分类经常会有重叠,比如“阿根廷的劳工运动的演变,1930-1945”。

尽管历史研究倾向于一些专门的地点、时间和主题,历史学家也同时会关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内容。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历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语,就是研究过去人类的所有事情,甚至于现在更兴起了一门所谓的广义历史。过去研究历史都是为了应用或者理论的目的,而现在还多了一条:那就是对人类过往的好奇。

描述

 
历史学家的世界史

历史学家在自己的时代背景下写作,并考虑当前如何解释过去的主流思想,有时是为自己的社会提供经验而写作。 用贝内德托·克罗齐的话来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通过叙述和分析与人类有关的过去事件,通过形成“过去的真实话语”来促进历史发展。[21]历史的现代相关学科致力于这种论述的制度化生产。所有以某种真实形式记忆和保存的事件均构成历史记录。[22]历史论述的任务是找出最有用的资料来源,以便对过去作出准确的说明。因此,历史学家档案的构成是通过使某些文本和文档无效使用(通过伪造它们来代表“真实的过去”),而限制了更为普遍的档案。历史学家的作用之一就是巧妙、客观地利用过去的大量资料,这些资料通常都是在档案中找到的。创造叙事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沉默,因为历史学家会记住或强调过去的不同事件。

历史研究有时被归为人文的一部分,有时被归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它也可以被看作是这两个领域之间的桥梁,结合了两者的方法论。一些个人历史学家强烈支持其中一种分类。[23]

在20世纪,法国历史学家 费尔南·布罗代尔通过使用经济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外部学科,使历史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上,历史学家以书面形式或通过口述传统记录过去的事件,并试图通过研究书面文件和口头陈述来回答历史问题。从一开始,历史学家就已经使用了诸如纪念碑,题词和图片之类的资料。但写作是区分历史和过去的标志。

考古学是一门特别有助于处理埋藏的遗址和物体的学科,这些遗址和物体一旦出土,将有助于历史的研究。 但是考古学很少独立存在。它使用叙事来补充其发现。但是,考古学是由一系列独立于历史的方法论和途径构成的。也就是说,考古学并不是在文本资料中“填补空白”。事实上,“历史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特定分支,经常将其结论与当代文献资料相比较。例如,马克·利昂英语Mark P. Leone,美国历史的挖掘者和口译员,已经试图理解文本文件与材料记录之间的矛盾,尽管目前书面文件中固有“自由”意识形态,但通过研究整个历史环境,证明了奴隶的拥有和财富的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

历史的组织方式有多种,包括按时间顺序,文化,按地区和按主题排列。 这些划分不是相互排斥的,并且经常存在重要的交叉点。尽管现代趋势已趋向于专业化,但历史学家可能会同时关注非常具体和非常普遍的问题。被称为大历史的领域抵制这种专业化,并寻找普遍的模式或趋势。 历史的研究通常是出于某些实际或理论,但也可能出于简单的求知欲而进行研究。

歷史和史前

世界歷史是世界各地人類過去經驗的總和,而且這些經驗主要是透過文字的方式保存下來。相對而言,史前是指一地區已有人類產生,但還沒有出現文字的時代。藉由研究當時的绘画、素描、雕刻或其他工件,可以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情形下得到一些當時的資訊。自從二十世紀起,研究者開始重視史前的研究,以免歷史研究隱性的排除一些特定的文明,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在西方的歷史學家不成比例的專注在西方世界的研究[24]。1961年時,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認為:

當歷史和史前的分界線交叉時,人們不再只活在現在,也對其過去和未來產生了興趣。歷史開始於對傳統的傳承,而傳統代表著將過去的習慣及經驗教訓帶到未來。過去的歷史是因為為了要造福子孙后代而開始保存[25]

此定義下的歷史,也包括一些當時沒有文字記錄,但對歷史有強烈興趣的民族,像在和歐洲人接觸之前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及紐西蘭的毛利人,雖沒有文字記錄,但用口傳歷史的方式將歷史傳給下一代。

历史学

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在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历史编撰学

 
标题页 :意大利的历史

历史编撰学(英語:historiography)具有许多相关的含义。首先,它可以指代历史的产生方式:历史方法和实践发展的故事(例如,从短期传记叙事转向长期主题分析)。其次,它可以指所产生的东西:特定的历史著作(例如,“ 1960年代的中世纪史学”是指“ 1960年代的中世纪历史著作”)。第三,它可以指代产生历史的原因:历史哲学。作为对过去描述的分析,第三个概念可以与前两个概念相关,因为该分析通常集中在叙述、解释世界观和证据的使用或其他历史学家的陈述方法。专业的历史学家们还争论着是否可以将历史作为一个连贯的叙述或一系列相互竞争的叙述来教授的问题。 [26][27]

史学方法

 
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描述图
历史基础方法

历史学家在现代工作中使用以下问题:

  1. “什么时候”产生了书面或非书面的来源(日期)?
  2. 它是在哪里生产的(本地化)?
  3. 它是由谁生产的(作者)?
  4. 它是从什么现有材料中产生的?
  5. 它是以什么原始形式产生的?
  6. 其内容的证据价值?

前四个问题被称为历史批评,第五个问题被称为文字批评,外部批评和内部批评都涉及到消息来源的问题。内部批评中的“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询问”是指对消息来源的最后一次确认。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事件时,需要对消息来源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评估,以确保其内容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历史学家还需要考虑消息来源的背景和意图,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含义和影响。因此,对消息来源的评估和分析是历史学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史学方法是历史学家进行研究和书写历史的技术和指南。其中,第一手资料和其他证据是不可或缺的。

哈利卡那索斯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25年) [28]通常被誉为“历史之父”。 然而,与他同代的修昔底德(约前460年–前400年)凭借他的作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成为了首个用完备的历史方法研究历史的人。 修昔底德与希罗多德不同,认为历史是人类的选择和行动的产物,并着眼于因果关系,而不是认为历史是神圣干预的结果(尽管希罗多德并不完全致力于这个想法)。[28]在他的历史方法中,修昔底德强调年代学、名义上中立的观点、以及人类世界是人类行动的结果。 希腊历史学家也认为历史是周期性的。[29]

希波的奥古斯丁在中世纪初期对基督教西方思想产生了影响。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通常通过神圣或宗教观点来研究历史。1800年左右,德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研究中引入了哲学和更世俗的方法。

在1377年的著作《历史绪论》序言中,阿拉伯历史学家和早期社会学家伊本·赫勒敦指出了历史学家经常犯下的七个错误。在他的这段批评中,他认为过去是陌生的,需要解释。伊本·哈尔敦的独创性在于声称另一个时代的文化差异必须支配对相关历史材料的评价,区分可能尝试进行评估的原则。最后,除了理性原则之外,还需要经验,以便评估过去的文化。伊本·哈尔敦经常批评“懒惰的迷信和不加批判地接受历史数据”。结果,他将科学方法引入了历史研究,并且经常将其称为他的“新科学”。[30]他的历史方法也为观察国家传播宣传系统性偏见在历史上的作用奠定了基础[31],因此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 [32]或“历史哲学之父”。[33]

在西方,历史学家在17和18世纪发展了现代史学方法,尤其是在法国和德国。1851年,赫伯特·斯宾塞总结了这些方法:

从我们历史遗迹的连续层级中,他们(历史学家)勤奋地收集所有色彩鲜艳的碎片,像孩子们一样,在他们闪闪发光的采集物上扑向所有奇特、闪闪发光和使人轻笑的事物;同时,在这种毫无价值的残骸中繁衍的智慧之脉被完全忽略了。贪婪地堆积着大量的垃圾,而那些本应被挖出并可能被熔炼成黄金真相的富矿却被遗弃和未谋求。[34]

斯宾塞所说的“富矿”是指科学的历史理论。 同时,亨利·巴克尔表达了历史成为科学那一天的梦想:

关于自然,已经解释了其显然是最不规则和反复无常的事件,并证明这些事件符合某些固定和普遍的法律。这样做是因为有能力的人,最重要的是有耐心、不懈思索的人已经研究了这些事件,以期发现事件的规律性,如果对人类事件进行类似的处理,我们完全有权期望得到类似的结果。[35]

与巴克尔的梦想相反,对方法影响最大的19世纪历史学家在德国成为利奥波德·冯·兰克。 他将历史限制为“真正发生的事情”,从而使该领域远离科学。对于兰克,应仔细收集历史数据,进行客观检查并结合严格的要求。但是,这些程序“仅仅是科学的前提和前提。科学的核心是寻找被检查数据的顺序和规律性,并制定关于它们的概括或定律。” [36]

正如像兰克这样的历史学家以及许多追随他的追随者追求“不”,历史不是科学。 因此,如果历史学家告诉我们,鉴于他实践手工艺的方式,就不能认为这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信服他。如果他没有在做科学,那么,无论他在做什么,他都不会在“做”科学。因此,传统的历史学家不是科学家,按照惯例,历史也不是科学。[37]

在20世纪,学术历史学家较少关注史诗般的民族主义叙事,而这些叙事往往倾向于美化国家或伟人理论,对社会和知识力量进行更为客观和复杂的分析。 20世纪历史方法论的一个主要趋势是趋向于将历史更多地视为一种社会科学而不是一种艺术,传统上就是这样。 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各种各样的学者,其中包括费尔南·布劳岱尔埃马纽埃尔·勒鲁瓦·拉迪里漢斯-烏爾里希·韋勒罗伯特·福格尔呂西安·費夫爾劳伦斯·斯通。 作为社会科学的许多历史倡导者因其跨学科的方法而受到关注。布劳德尔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布莱克尔将历史与政治学相结合,福格尔将历史与经济学相结合,将同性恋历史与心理学相结合,将触发历史与考古学相结合,而韦勒,布洛赫,菲舍尔,斯通,弗弗尔和勒罗伊·拉杜里则以不同的方式将历史与社会学融合在一起,将地理,人类学和经济学也一起融合。然而,这些多学科方法未能产生历史理论。迄今为止,只有一个历史理论来自于专业的历史学家。[38] 我们有其他领域的专家撰写(例如,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最近,数字史学领域开始研究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历史数据提出新问题并产生数字奖学金的方法。

一些反对把历史当作社会科学的历史学家,如休·特雷弗-罗珀约翰·卢卡奇唐纳德·克莱顿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格哈德·里特,认为历史学家工作的关键是想象的力量,因此主张将历史理解为一门艺术。与年鉴学派相关的法国历史学家介绍了定量历史,使用原始数据来跟踪典型个体的生活,并且在文化史的建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参见histoire desmentalités)。知识史学家,例如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恩斯特·诺尔特和乔治·摩斯等思想史学家都主张思想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受民权时代的激励,美国历史学家关注的是以前被忽视的种族,种族和社会经济群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代出现的另一种社会历史流派是“日常生活史” (Alltagsgeschichte)。Martin Broszat,Ian Kershaw和Detlev Peukert等学者试图研究20世纪德国,特别是纳粹德国时期。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例如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Rodney Hilton英语Rodney HiltonHerbert ApthekerArno J. Mayer英语Arno J. Mayer克里斯托弗·希尔试图验证马克思的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历史。为了回应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解释,诸如FrançoisFuret,Richard Pipes,Roland Mousnier,亨利·阿什比·特纳英语Henry Ashby Turner罗伯特·康奎斯特提供了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解释。女权主义者历史学家,例如Joan Wallach Scott,Natalie Zemon Davis,Sheila Rowbotham,Elizabeth Fox-Genovese和Lynn Hunt都认为,研究过去女性的经验很重要。近年来,后现代主义者质疑历史的有效性和历史研究的必要性,因为所有历史都基于对来源的个人解释。Richard J. Evans在1997年的著作《捍卫历史》中捍卫了历史的价值。 后现代主义批评的另一种历史辩护是澳大利亚历史学家Keith Windschuttle 1994年出版的《历史的杀戮》。

今天,大多数历史学家开始在物理或数字平台上的档案中进行研究。他们经常提出一个论点,并用他们的研究来支持它。 约翰·H·阿诺德英语John H. Arnold (historian)提出历史是一个争论,这创造了进行变革的可能性。诸如Google之类的数字信息公司,引发了有关网络审查在信息访问中的作用的争议。[39]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从根本上是由任何给定时间的“物质条件”决定的——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要,例如吃饭、穿衣、住房,以及维系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总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声称已经确定了西欧这些物质条件发展的五个连续阶段。[40][41]马克思主义史学曾经是苏联的正统思想,但自从1991年苏联的共产主义垮台以来,米哈伊尔·科罗姆说,其已经衰退到了学术领域。[42]

历史产生中的潜在缺陷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历史的产生是有偏见的,因为历史上的事件和已知事实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解释。康斯坦丁·法索特英语Constantin Fasolt认为,历史通过沉默本身的实践与政治联系在一起。[43] “关于历史与政治之间联系的第二个共同观点是,历史学家经常受政治影响。”米歇尔-罗尔夫·特鲁洛英语Michel-Rolph Trouillot的说法,历史过程植根于档案中,因此沉默或被遗忘的历史部分可能是叙事策略中有意组成的部分,它决定了如何记住历史领域。[44] 历史遗漏可以多种方式发生,并且可以对历史记录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也可以有意排除或意外遗漏。历史学家创造了多个术语来描述省略历史信息的行为,包括:“沉默”,[44]“选择性记忆”,[45]和“擦除”。[46]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家格达·勒纳英语Gerda Lerner将她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涉及妇女及其成就的历史遗漏上,她解释了这些遗漏对少数民族的负面影响。[45]环境历史学家威廉·克罗农提出了三种方法来消除偏见并确保真实准确的叙述:叙述不得与已知事实相抵触,它们必须具有生态意义(特别是针对环境历史),发表的著作必须经过学术界和其他历史学家的审查才能确保问责制。[46]

历史观

史学史

中国是世界上书载历史的传承最完备的国家,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中国历史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经有4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时代(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中国的历史记录也被称为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与西方文明中的历史学不占据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子、”之一(纪晓岚等,《四库全书》)。[3]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47]

原始社会中人类没有文字,只能通过诸如结绳记事和口传等方法作记录,一些历史的痕迹通过“传说”保存了下来,例如中国上古传说“黄帝蚩尤”、“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国家出现后,则开始有掌管祭祀的“”,他们同时兼任记录时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书等相关职能,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官。之后随着国家职能的不断演进与发展,出现了职能独立的史官,专门记录历史事件,掌管典籍。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尚书》,内容是历代政治文件汇编,并无特定的历史记录体裁。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国有了按记载的编年史,从此有了连续不断的历史纪录,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这在世界各国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如孔子(编订《春秋》)和左丘明(著《左传》)等重视人类社会活动,从而使历史基本摆脱了神学宗教的影响。[48]

西汉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创建了纪传体的历史记录体裁,《史记》的规模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空前的。之后东汉班固著《汉书》,延续发展了《史记》的体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基础,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史记》和《汉书》的体裁,将各个朝代的历史汇编成书,组成了“二十四史”。除断代史之外,期间中国还出现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中《资治通鉴》是叙事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奇葩。[48]

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希罗多德也因此被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称为“史学之父”。但希罗多德的记录中真实事件与虚构事件混杂,并不是纯粹的历史。20多年后古希腊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治学态度严谨,历史记载翔实,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罗马史》)中记录了前218年前146年73年间罗马帝国周围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49]

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考虑人类历史的最终意义。更进一步的,它考虑人类历史的可能的目的论的结局。换句话说,它追问人类历史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个设计,目的,指导原则或是定局。

参见

  • 历史学家:研究和记录历史的人。
  • 正史:官方或历史学家编纂的规范的历史,在中国通常指二十四史,延伸含义为可信的历史。
  • 野史:正史上沒有紀錄,主要來自民間的街談巷說、遺聞佚事的“历史”,部份带有传说性质

学科

  • 歷史學:对历史的研究和记录
  • 历史哲学:对历史学方法、目的、规律的研究和探讨
  • 年代学:确定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学科
  • 文献学:对资料文献的管理和检索等的研究
  • 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学科
  • 新闻学:报告事件发生,社会现象,政治时局等的学科
  • 社会学:研究现代(当代)人类社会與社會生活的学科
  • 考古學:发掘和调查古代遗物和文献
  • 心理史学:研究歷史事件背後的心理激励作用
  • 家谱学:研究家庭及其历史渊源
  • 未来学:对未来的预测和研究

体裁

各类历史

参考文献

  1. ^ George Santayana, "The Life of Reason", Volume One, p. 82, BiblioLife, ISBN 978-0-559-47806-2
  2. ^ 2.0 2.1 2.2 历史的谜底·6.1节 历史是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200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5). 
  3. ^ 3.0 3.1 习, 罡华. 历史是什么——一项纯形而上学的思考.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月, 2 [2017-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4. ^ 4.0 4.1 辭海編輯委員會 (编).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 
  5. ^ 《三國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6. ^ 宁可認為,“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見宁可,《什麼是歷史-歷史科學理論學科建設探討之二》[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河北学刊,2004年06月
  7. ^ 《南齊書》〈列傳〉〈武十七王〉:「皆兩臣釁結於明時,二主議加於盛世,積代用之為美,歷史不以云非。」
  8. ^ 袁了凡〈歷史綱鑑補引〉:「弟兄不合併之一家可為大方家乎。余是以不揣鄙陋,取諸史而採輯之,以綱標其大義,以目與鑑詳其嶺末。」
  9. ^ 《清史稿》〈列傳〉〈于式枚〉:「臣遍考東西歷史,參校同異。」
  10. ^ 皮錫瑞經學歷史》:「古來國運有盛衰,經學亦有盛衰;國統有分合,經學亦有分合。歷史具在,可明徵也。」
  11. ^ 《清史稿》〈志‧選舉二‧學校二〉:「博考外國各項學堂課程門目,參酌變通,擇其宜者用之,其於中國不相宜者缺之,科目名稱不可解者改之,過涉繁重者減之。」
  12. ^ 贝奈戴托·克罗齐.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第2页. ISBN 9787100023955. 
  13. ^ 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02-303页。
  14. ^ 周文玖,《“历史”的概念——一个历史本体论的基本问题》[2],2006年11月18日更新
  15. ^ 錢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香港: 人生出版社. 1955. 
  16. ^ 錢穆校訂,孫國棟、蘇慶彬、胡詠超編著. 錢穆〈弁言〉. 《中國歷史》. 香港: 人人書局. 1980. 
  17. ^ 黃仁宇. 《放寬歷史的視界》. 台北: 允晨文化. 1988. 
  18. ^ 呂思勉. 《論學集林》.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 
  19. ^ 楊天石. 汪朝光〈序言〉. 《民國風雲》 香港第一版. 三聯書店(香港). 2022. 
  20. ^ 連浩鋈. 〈導論(代序)〉. 《崢嶸歲月——當代中國歷史(1949至2000年)》 初版. 天地圖書. 2018. 
  21. ^ W.D. 惠特尼,(1889). 世纪词典;英语语言百科全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2842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 WordNet Search – 3.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istory".
  23. ^ 李特(1986)。词典:历史概念。参考资料:社会科学与人文,编号3。韦斯特波特,康涅狄格州:格林伍德出版社。第416页。
  24. ^ 杰克 · 古迪 (2007) The Theft of Histo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来自Google Books)
  25. ^ 爱德华.H.卡尔 (1961). What is History?, 第108页, ISBN 978-0-14-020652-4
  26. ^ 恩斯特·布莱萨特, 西方史学史: 古代,中世纪和近代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2007).
  27. ^ 乔治·G·伊格尔斯, 20世纪的史学: 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 (2005).
  28. ^ 28.0 28.1 兰伯格-卡洛夫斯基, C.C.; 杰里米·萨布洛夫. 《古代文明:近东和中美洲》. 本杰明·卡明斯出版社. 1979: 5. ISBN 978-0-88133-834-8. 
  29. ^ Lamberg-Karlovsky, C.C.; Jeremy A. Sabloff. Ancient Civilizations: The Near East and Mesoamerica.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1979: 6. ISBN 978-0-88133-834-8. 
  30. ^ 伊布哈尔顿,弗朗兹·罗森塔尔,新泽西州达伍德(1967),《穆加迪姆:历史概论》,第2页。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ISBN 0-691-01754-9
  31. ^ H.莫拉纳(2001)。
  32. ^ 萨拉赫丁·艾哈迈德(1999)。 《穆斯林名字词典》。出版社C. Hurst&Co.。 ISBN 1-85065-356-9
  33. ^ SW.阿赫塔尔(1997)。《伊斯兰的知识观》,塔瓦德:《伊斯兰思想与文化季刊》12(3)。
  34. ^ Robert Carneiro引用,“历史的缪斯和文化的科学”,纽约:克鲁维尔出版社,2000年,第160页。
  35. ^ 引用自“历史博物馆”,第158-159页。
  36. ^ 《历史的缪斯》,第147页。
  37. ^ 引用于《历史的缪斯》,第158-159页.
  38. ^ 马克斯·奥斯特罗夫斯基,《世界秩序的夸张》,兰纳姆:罗曼与利特菲尔德,2006年。
  39. ^ 米哈伊尔·克罗姆,《从中心到边缘:当代俄罗斯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命运》,斯托里亚·德拉斯托里奥格拉维亚(2012) Issue 62, 第121–130页
  40. ^ 马克思并没有声称,他创造了一把通往历史的万能钥匙。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命运强加于每个人的,无论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卡尔·马克思 写给俄罗斯报纸编辑otetchestvennye zapiskym的信,1877年)。他解释说,他的想法是基于对欧洲实际情况的具体研究。
  41. ^ 特别请参阅, Marx and Engels, The German Ideolog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国意识形态》
  42. ^ 米哈伊尔·克罗姆(Mikhail M. Krom),《从中心到边缘:当代俄罗斯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命运》,《斯托里亚格拉托里亚传》(2012年),第62期,第121–130页
  43. ^ Fasolt, Constantin. The Limits of Hist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xiii–xxi. ISBN 0226239101. 
  44. ^ 44.0 44.1 Trouillot, Michel-Rolph. The Three Faces of Sans Souci: The Glories and the Silences in the Haitian Revolution. Silencing the Past: Power and the Production of History. Boston: Beacon Press. 1995: 31–69. ASIN B00N6PB6DG. 
  45. ^ 45.0 45.1 Lerner, Gerda. Why History Matters: Life and Thou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99–211. ISBN 0195046447. 
  46. ^ 46.0 46.1 Cronon, William. A Place for Stories: Nature, History, and Narrative.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1992, 78: 1347–1376. 
  47. ^ 弗朗斯瓦·魁奈著,谈敏译,《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48. ^ 48.0 48.1 张知寒主编,《历史学概论·第十二章 中国史学史概述》[3],1984年
  49. ^ 郭圣铭主编,《历史学概论·第十三章 欧美史学史概述》[4],1984年
  50. ^ 《关于中华民族与国家历史的含义问题的解释》. [2008-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外部連結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