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

車輛碰撞事故
(重定向自車禍

交通事故又稱车祸交通意外交通肇事,是在道路交通中,牽涉到车辆在內的一種意外事件,可能造成生命財產損失,一些法律法规对交通事故做出了具体定义:

两车迎面相撞的交通事故
另一起迎面相撞的交通事故
两车在路口发生侧撞的交通事故
角撞型態的交通事故
水泥搅拌车侧翻导致房屋以及道路护栏电线杆公共设施损坏
一輛失事翻側的拖車
位於德國斯图加特街頭的一塊由警察所立的安全告示,用以提醒行人防范交通事故

由於現代運輸中機動車輛是必須的,因此交通事故在絕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會遇上。而且在大部分國家,交通事故幾乎一定會在國民意外死因中,佔有非常前排的順位。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5年發表報告,指全世界每年約有125萬人死於交通意外。[1]

事故原因

编辑
人為因素:
車輛因素:
路況因素:
環境因素:

研究與統計

编辑
 
2012年每10万人中死于车祸的人数[3]
  缺乏數據
  < 5
  5-12.5
  12.5-20
  20-27.5
  27.5-35
  35-42.5
  42.5-50
  50-57.5
  57.5-65
  65-72.5
  72.5-80
  > 80

WHO統計,2005年的每十萬人交通事故死亡率,台灣為20.8人,美國為14.6人,日本7人。

交通事故鑑定程序的其中一環為依照車輛所碰撞的位置、碰撞時地點、行車方向及車輛種類等,歸納出肇事之原因,配合相關道路交通法規,推斷事故的責任歸屬。其中,路權歸屬可依碰撞型態以作界定。一般車輛肇事可分為對撞型態(碰撞角度介於180度與135度之間)事故、角撞型態(碰撞角度介於135度與45度之間)事故、側撞型態(碰撞角度介於45度與0度之間)事故及追撞型態(碰撞角度幾近於0度)事故[4]

201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都系着安全带的男性和女性,女性在车祸中受重伤或致命的可能性高出近 50%。2019年7月发表的另一项研究再次证实了这一发现:女性受害者在车祸中受重伤或死亡的几率比男性高出 73%。这项研究分析了1998到2015年之间涉及到3.1万人的车祸报告。报告中提到较新的车型安全性有了显著改进,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受重伤的几率都降低了。因为缺乏相关的研究,这一差异背后的原因难以给出明确解释,但认为其中有可能是用于碰撞测试的模型的局限性。因为以前用于碰撞测试的都是男性假人,2000年之后出现了女性假人,但模拟的是体型娇小的女性,身高5英尺体重100磅左右。工程师称,虽然假人通常是一般男性,但在改进所有不同类型人的安全性上做得足够好了。[5]

預防措施

编辑

通常以3E方式:工程(Enginnering)、教育(Education)、執法(Enforcement)三方面改善。

工程

编辑
人本交通設施
改善車輛設計
路況管制或提示
確保路面品質
其他道路工程

教育

编辑

執法

编辑
  • 道路交通規則的修改
  • 路邊臨檢
  • 固定設施或流動方式執法(如電子警察

法律責任和赔偿

编辑

交通事故发生后,如果各方损失较轻、没有人员伤亡且对事故责任意见一致,通常可以自行协商赔偿事宜(俗称“私了”);但如果有人员伤亡或事故各方对事故责任有争议,则应及时报警,交通警察会对事故现场和涉事车辆及人员进行鉴定,还会收集监控画面、当事人和证人口供等,最终对事故进行责任认定。较轻的事故一般只涉及民事责任,而严重的交通事故(例如造成人员死亡等)还会涉及刑事责任(有的甚至可以判死刑,如大连宝马男事件)。此外,如果当事人购买了机动车辆保险或其它能够赔偿交通事故损失的保险,还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保险公司报案,否则保险公司可能会拒绝赔偿。

民事責任
  • 傷害事故(醫療費用、停止工作或停業時所減少之收入損失、因交通事故所增加生活上需要之費用、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器物之毀損、慰撫金)
  • 死亡事故(殯葬費用、生前支出之醫藥費用及停業損失、扶養費、器物之毀損、慰撫金)
刑事責任
  • 故意犯(故意致人於死、故意致人於傷、故意毀損車輛、對於無自救能力之人或肇事後之遺棄、服用酒精或藥物後不能安全駕駛)
  • 過失犯(過失致死、業務過失致死、過失傷害、業務過失傷害)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世卫组织称全球每年有125万人命丧交通意外. 中新網. 2015-10-20 [2015-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2. ^ 一手video. 实拍爷爷骑车送孙女上学 闯红灯被当场撞飞 - 新闻详情 - 买车网. www.maiche.com (1) (买车网). 秒拍. 2017年3月29日 [2017-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30日) (英语). 
  3. ^ WHO Disease and injury country estimat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6). 
  4. ^ 陳高村、廖信智. 事故鑑定準則之研擬與探討 (PDF). 九十年國際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會. 2001 [2011-04-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11-25). 
  5. ^ 为什么女性在车祸中更容易受伤. 科技行者. [2019-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1]

外部連結

编辑
  1. ^ 車禍.台灣. 車禍.台灣.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中文(臺灣)).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