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占語字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占婆字母
占語字母 ꨌꩌ
类型
使用时期
公元8世紀–現今
书写方向從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占語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ISO 15924
ISO 15924Cham (358), ​Cham
Unicode
别名Cham
范围U+AA00–U+AA5F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波那加塔的碑文的特寫,公元965年,碑文內容為占婆王的功績。
描述18世紀早期占城的文化的手稿

占語字母(英語:Cham script),又稱占城字母[1],用於書寫占語,是一種元音附標文字。占語屬於南島語系,約23萬名在越南柬埔寨占族人使用該語言和文字。占文的書寫由左至右横向書寫。

歷史

[编辑]

占語字母發展自婆羅米文,而婆羅米文又是亞蘭字母的後裔。約在公元200年,占文發展自一種稱為加蘭塔[註 1]的南印度婆羅米文。隨著印度教佛教的擴大,加蘭塔文被帶到東南亞。刻有占城文明的印度石廟中就有梵語和占語的獻辭。[2]在越南最早的獻辭在美山寺中找到。追溯到約公元400年,最早期的文字實際是被寫錯的梵語。此後,獻辭的用語不斷在這兩種文字中交替。[3]

占城國王曾學習經典的印度經文,如法典英语Dharmaśāstra(Dharmaśāstra,一譯法論),和引自梵語文學的獻辭。最終,當占語和梵語互相影響時,占城吸收了印度教的文化,並終有足夠的占語詞彙表達印度宗教的相關思想。[3] 在公元8世紀時,占語字母終於脫離梵語的影響而獨立發展。[4] 而大多尚存的手稿著重於宗教儀式,戰爭史詩和神話。[3]

現代占語屬於東南亞語言聯盟,有聲調等音節上的相似。然而,這些語言到達中南半島後出現了雙音節詞和無聲調詞。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文字要改變。[2]

占族人分為兩支,一支居住在柬埔寨,另一支居住在越南,其中,居住於越南的成為藩朗占族。對於公元第一個千年期,占人的語言僅被看作越南海岸邊的一種方言。當越南語使用範圍向南部擴展時,當時的越南人才發現兩種語言是有明顯差別的,也正因為這次越南語的推廣運動,使大部分占族人搬回高地,而小部分藩朗占人則留在低地,受越南人統治。隨著越南人推翻當時占王朝的首都,西部占族人的占語與藩朗占语開始產生分歧。[2]他們各自使用截然不同的字母,儘管前者大多數為穆斯林[5] ,而且現在多使用阿拉伯字母。後者更多為印度教徒,並依舊使用占語字母。在法國殖民統治期間,兩支都不得不使用拉丁字母

使用情況

[编辑]

儘管這種文字在占文化中受到尊重,但並不意味着很多人在學習它。書寫上試圖簡化以促進更多人學習,但收效甚微。[6]傳統意義上,男孩子約在足夠歲數和力氣去拉動水牛的12歲時學習占文,然而,婦女和女孩通常不允許讀書。[4]

文字結構

[编辑]

作為一種元音附標文字,通過附加必要的元音附加符號到輔音上,占人有一套獨特的增補輔音。

東部占語字母表。

大多數輔音字母,譬如[b][t][p],包含固有元音[a],在書寫時,這個元音不用寫出來。然而,鼻音[m][n][ɲ][ŋ](後兩者常轉寫為nhng)所含的元音為[ɨ](轉寫為eu)。有一種稱為kai的不與其他輔音一起的附加符號,加於鼻音下面表示元音[a][4]

占語不僅有元音(V)和輔音-元音(C-V)兩種音節,若除去最後的,還可有輔音-元音-輔音(C-V-C)。占語字母中有一些確定的輔音字符,其他輔音僅僅在右邊伸出一條長尾去象徵缺失的確定的元音。[4]

Unicode編碼

[编辑]

隨著5.1版本的發行,占語字母在2008年4月添加至Unicode標準中。

在Unicode塊中占文為U+AA00 ... U+AA5F。灰色的地方為沒代碼的Unicode塊:

占文
Cham[1][2]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碼表 (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AA0x
U+AA1x
U+AA2x
U+AA3x
U+AA4x
U+AA5x
注釋
1.^ 依据 Unicode 14.0
2.^ 灰色區域為尚未分配的碼位

腳注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周有光. 《字母的故事》. 人民文學出版. 2009年10月. ISBN 978-7-02-006974-3. 
  2. ^ 2.0 2.1 2.2 Thurgood, Graham. From Ancient Cham to Modern Dialects: Two Thousand Years of Language Contact and Chang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3. ^ 3.0 3.1 3.2 Claude, Jacques. “The Use of Sanskrit in the Khmer and Cham Inscriptions.” In Sanskrit Outside India (Vol. 7, pp. 5-12). Leiden: Panels of the VIIth World Sanskrit Conference. 1991.
  4. ^ 4.0 4.1 4.2 4.3 Blood, Doris E. "The Script as a Cohesive Factor in Cham Society". In Notes from Indochina on ethnic minority cultures. Ed. Marilyn Gregerson. 1980 p35-44.
  5. ^ Trankell & Ovesen 2004
  6. ^ Blood 1980a,b, 2008, Brunelle 2008.

註釋

[编辑]
  1. ^ 原文為Grantha,目前學界未找到適當的譯名。

外部連結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占語字母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