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經驗關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經驗公式

經驗關係是指依照觀察得到,沒有理論根據的關係及相關性。

經驗關係只需和實際資料符合,不需要理論的基礎。有時會找到經驗關係式的理論解釋,此時此關係式已不再只是經驗關係式。因此相關不蘊涵因果,不過有時可以找到其因果性。

在歷史上,經驗關係式的發現相當重要,是發現其理論關係的第一步。

經驗方程只是一個或多個經驗關係式用方程表示的數學式。

沒有理論的解析解

[编辑]

物理上的經驗關係是一個可預測觀測結果的數學方程,但此關係是由實驗推導而來,不是由第一原理所衍生。有時會在發現經驗關係之後,找到理論解釋其關係,此時這個關係就已不只是經驗或是實驗的結果了。

里德伯公式可以預測氫原子譜線波長,是在1876年提出,正確的預測來曼系的波長,但一直到尼尔斯·玻尔在1925年提出玻尔模型後才有了理論的解釋[1]

偶爾會將此經驗係數變成無因次量

近似

[编辑]

有時經驗關係式只是實際解的近似,多半會等於真實解泰勒展開式的前幾項[來源請求](實務上近似也可能已有相當的精確度)。有時會在以後發現經驗關係只是在特定條件下的結果,此時較廣泛的實際解簡化為較簡單的型式[1]。有些近似(特別是現象學模型)有可能會和理論矛盾,會使用的原因是這些近似在數學上比其他理論要好控制,並且可以得到結果[2]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McMullin, Ernan (1968), “What Do Physical Models Tell Us?”, in B. van Rootselaar and J. F. Staal (eds.), Logic, Methodology and Science III.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385–396.
  2. ^ Roman, Frigg; Hartmann, Stephan. Models in Science. Zalta, Edward N. (编).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12. 2006-02-27 [24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