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Length: 266502 | pFad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E%99%E6%BA%AA%E5%8E%BF

龙溪县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龙溪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龙溪县为原中国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南朝时始置。1960年8月15日,龙溪县与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

县名由来

[编辑]

龙溪县因置县在九龙溪边而得名龙溪[a]

历史沿革

[编辑]

南梁天监六年(507年)[b],析晋安县地置龙溪县(今福建汀江流域[1]九龙江北溪下游地区及滨海地[2]),属南安郡。县在今漳州市龙海区颜厝镇古县地区(​后垅村、巧山村、​庵前村、​石牌村)一带。开皇十二年(592年),兰水、绥安两县并入龙溪县,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地区)。

闽州龙溪县

[编辑]

大业二年(606年),改泉州闽州

建安郡、建州之龙溪县

[编辑]

大业三年(607年),改闽州为建安郡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建州(治所在今福州地区),苦草镇属建州龙溪县[1],当时龙溪县境如下:

武德四年(621年),建州移治建安县(治所在今建瓯地区)。

丰州、泉州、武荣州之龙溪县

[编辑]

武德五年(622年),析建州地设立丰州,龙溪县属丰州。武德六年(623年),析建州闽县为泉州并置都督府,龙溪县属江南道泉州都督府丰州。贞观九年(635年),丰州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地区)并废都督府,龙溪县改属岭南道泉州。嗣圣元年(684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治所在今泉州南安市丰州镇),寻即撤销[3],龙溪县还隶泉州

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九日,划龙溪县南境建置漳州,辖漳浦县[4]。當时的漳州州境(漳浦县境),于漳州置州以前之归属如下[2]

一、梁山蒲葵关东北(今漳浦县大部分及龙海区少数地区):

  • 507(或540年)~685年,属龙溪县。
  • 716年~785年为漳州州治及漳浦县治所在地。

二、梁山蒲葵关西南(今诏安县、东山县、云霄县及平和县少数地区):

  • 413年~591年,属绥安县
  • 592年~685年,属龙溪县。
  • 686年~715年为漳州州治及漳浦县治所在地。

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复置武荣州[5]。圣历三年(700年),州废,三县还泉州。久视元年(700年),又以三县置武荣州。

泉州龙溪县

[编辑]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为泉州。開元四年(716年),迁漳州州治及漳浦县治(今云霄县火田镇西林村)于李澳川(今漳浦县綏安镇)。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析泉州龙溪县苦草镇为新罗、长汀两县,与建州黄连县,建置汀州,辖新罗、长汀、黄连三县[1]。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析漳浦县地置怀恩县,漳州辖两县[4]

漳州、漳浦郡之龙溪县

[编辑]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併怀恩县入漳浦县,又割泉州龙溪县來属漳州,漳州仍辖两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漳州漳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漳浦郡漳州。乾元二年(759年),因漳浦发生大瘟疫,将漳州州治从漳浦县李澳川迁至龙溪古县治(龙海区颜厝镇古县地区)。兴元二年(785年春)九龙溪大水,溃堤,溪水改道,致使龙溪城通往九龙江的河道堵塞,水路不通,大船不能进入龙溪城。无奈,漳州刺史柳少安再请迁治永宁乡唐化里,福建观察使卢惎录奏。贞元元年(785年冬)十一月十六日,敕从之(唐德宗李适准奏)。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和龙溪县治一同迁入永宁乡唐化里登高山(芝山)下之桂林村(现今芗城区通北街道芝山东侧的南坑街道桂林二十九街(馬道底)一帶),古县做为龙溪县城246年和漳州主城27年后,遂成为漳州城南门郊外地区。

清代康熙漳浦县志云:「浦始建邑,方域甚广。东至于海,西至新罗,南至潮阳,北至龙溪。」[6]唐代欲与辖有永定南部、南靖西部一帶的新罗县接壤,则漳浦县必定辖有平和县西部属韩江流域之九峰镇秀峰乡崎岭乡长乐乡芦溪镇以及永定区湖山乡等地。又明代正德漳州府志指出,宋代龙溪县西部之龙泉乡,辖有芦溪里(芦溪镇、湖山乡)、河头里(九峰镇)、敦教里(崎岭乡)[7][8]。以此判定,今平和县永定区部分乡镇最晚于宋代由漳浦县划归龙溪县,成为后世清宁里之西部辖境。

漳州路龙溪县

[编辑]

至元十六年(1279年),漳州升为漳州路至治二年(1322年),析龙溪龙岩漳浦交界地置南胜县。元代南胜县境相當于清代南靖县及平和县全境,于南胜置县以前之归属如下[8]

一、清代南靖县:今南靖县大部分及平和县芗城区龙海区漳浦县部分地区

  • 十二总属龙岩县:南坑总、施洋总、长窖总、梅垅总、龟洋总、吴宅总、和溪总、金山上总、金山下总、涌口总、硿口总、南坪总。
  • 十五总属龙溪县:竹员总、中埔总、东门外总、北门外总、桥南总、雁塔总、五峰总、华源总、水流下葛总、浮山总、径口程溪总、湖山总、草坂总、马坪内外中总、大坪总。
  • 一总属漳浦县:车田总(居仁里第一图车田总十五保)。

二、清代平和县:今平和县大部分及南靖县、永定区云霄县漳浦县部分地区

  • 清宁里属龙溪县。
  • 新安里属漳浦县。

漳州府龙溪县

[编辑]

明朝時升格为漳州府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析龙溪县一都至九都和二十八都五图以及漳浦县二十三都九图,设置海澄县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龙溪古县城因郑成功(古县大战)兵败退守海澄导致龙溪古城被清兵焚毁。乾隆八年(1743年),龙溪县石码镇升为石码厅。

西路道龙溪县

[编辑]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龙溪县属西路道[9]

汀漳道龙溪县

[编辑]

民国3年(1914年)6月,西路道改名汀漳道[9]

福建省龙溪县

[编辑]

民国14年(1925年),废道,各县直接隶属福建省[9]

民国17年(1928年),析龙溪县二十五都的浦西、桃源、归德、迎富、升平、龙岭、宜招、华丰、珍山、大深、蓬莱大坑及二十三四都的银塘、沙建、寨坂共14保,设置华安县

龙汀省龙溪县

[编辑]

民国22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发动闽变并成立中华共和国。12月13日,福建划分为闽海省延建省兴泉省龙汀省及福州、厦门两个特别市,龙溪县属龙汀省[9]。民国23年(1932)1月20日,闽变失败,全部政区解体,恢复一个福建省。

行政督察区龙溪县

[编辑]

民国23年7月,福建省64县重新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龙溪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10月至民国25年,福建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及1个市(厦门市),龙溪属第五行政督察区[9]。民国25年7月,析龙溪县设立石码特种区。民国27年1月,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移驻龙溪。民国27年8月,石码特种区改为普通区并入龙溪县。

1949年9月19日,接管龙溪县城(旧漳州府城),龙溪县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管治。同年9月26日,原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龙溪重属第六行政督察区[9]

漳州各地接管次序[10]
地区 时间
平和县 1949年9月17日
长泰县 1949年9月19日上午
龙溪县 1949年9月19日下午
海澄县 1949年9月21日
南靖县 1949年9月22日
漳浦县 1949年9月23日
云霄县 1949年10月1日
华安县 1949年11月18日
诏安县 1949年12月12日
东山县 1950年5月12日

漳州专区龙溪县

[编辑]

1950年1月1日,第六专区改称漳州专区[11]

龙溪地区龙溪县

[编辑]

1950年9月14日,漳州行政督察区改为龙溪地区[11],成立龙溪地区专员公署,辖10县。1951年6月,龙溪县城关区(共两个区)析出设立漳州市(县级)。1954年,原属华安县的大深(洛洋、陈阪)、岭头、半岭、大樟、涵口、大杞、小杞等8个自然村(清代属龙溪县二十五都)划属漳平县。

龙溪专区龙溪县

[编辑]

1955年3月,龙溪地区改称龙溪专区[11]。1957年3月,同安县灌口区的金山、锦宅两乡划归龙溪县[12]。1957年9月5日,华安县迎新、迎富以及蓬莱地区(清代属龙溪县二十五都)划属南靖县[13]

龙溪专区龙海县

[编辑]

1960年8月15日,龙溪县和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9],驻石码镇

行政区划

[编辑]

清代

[编辑]

清代龙溪县城(漳州府城)內区域位于现今芗城区通北街道南坑街道东铺头街道以及西桥街道等地,城墙以外辖有三廂十都[14],位置如下:

清朝初年龙溪县三廂十都
廂都 辖下各村现今分布地区
(3乡19镇12街道)
西北廂 芗城区东铺头街道通北街道南坑街道
东廂 芗城区巷口街道新桥街道
南廂 芗城区西桥街道新桥街道
十一都 龙海区榜山镇石码街道
十二三都 芗城区西桥街道
龙文区碧湖街道
龙海区九湖镇颜厝镇
二十一都 芗城区天宝镇石亭街道芝山街道通北街道东铺头街道
龙海区九湖镇
二十二都 龙文区朝阳街道景山街道郭坑镇
二十三四都 华安县沙建镇丰山镇
芗城区石亭街道浦南镇
龙文区朝阳街道郭坑镇
二十五都 漳平市芦芝镇
华安县马坑乡高安镇湖林乡仙都镇华丰镇高车乡新圩镇沙建镇
南靖縣和溪镇龙山镇
二十六都 芗城区石亭街道通北街道南坑街道
龙文区朝阳街道
二十七都 芗城区巷口街道新桥街道
龙文区碧湖街道步文街道蓝田街道景山街道
龙海区颜厝镇榜山镇
二十八都 龙海区角美镇紫泥镇
二十九都 龙海区角美镇

職官

[编辑]

清朝

[编辑]
龍溪縣知縣[14][15][16][17][18]
姓名 籍貫 出身 上任時間 备注
徐國章 浙江 舉人 顺治三年
祝喻 山東東昌府高唐州武城縣 顺治六年第三甲進士 顺治六年
董帷 遼東 顺治十二年
李元烇 浙江湖州府歸安縣 顺治九年第三甲進士 顺治十五年
馬備 直隸順天府大興縣 監生 康熙元年
王顯國 直隸順天府霸州 貢監 康熙七年
利在三 廣東肇慶府高要縣 貢生 康熙九年
魏明德 鑲藍旗 康熙十六年
蘇宏揚 正紅旗漢軍 康熙十六年
白玠 陝西延安府清澗縣 康熙九年第三甲進士 康熙十八年
魏明德 康熙十八年 再任
李可柱 直隸真定府新樂縣 舉人 康熙十九年
梁繩武 四川保寧府劍州 舉人 康熙二十年
黃遠 江南松江府青浦縣 選貢 康熙二十二年
線應綵 正白旗 例監 康熙二十四年
沈鉉吉 浙江嘉興府平湖縣 例監 康熙三十三年
田廣英 直隸保定府定興縣 選貢 康熙三十四年
鍾雅韻 廣東潮州府程鄉縣 舉人 康熙三十九年
曹家甲 江西南昌府新建縣 康熙三十六年第三甲進士 康熙四十一年
蔣運昌 江南常州府宜興縣 選貢 康熙四十六年
江國棟 正紅旗漢軍 筆帖式 康熙五十二年
魏彪 江南江寧府溧陽縣 歲貢 雍正三年
左宰 江南安慶府桐城縣 舉人 雍正五年
熊琴 四川成都府安縣 舉人 雍正六年
吳道來 四川成都府漢州 舉人 雍正七年
劉良璧 湖南衡州府衡陽縣 雍正二年第二甲進士 雍正九年
申景雲 江南蘇州府吳縣 廩生 雍正十三年
王裕璸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監生 乾隆二年
李芬 正藍旗漢軍[c] 舉人 乾隆三年
王裕璸 乾隆四年 再任
李芬 乾隆五年 再任
章璠 江南蘇州府吳縣 貢生 乾隆六年
袁本濂 直隸正定府阜平縣 附生 乾隆十二年
許齊章 江南廬州府合肥縣 拔貢 乾隆十五年
陶敦和 江南蘇州府常熟縣 舉人 乾隆二十一年
吳宜燮 江南常州府陽湖縣 乾隆十九年第二甲進士 乾隆二十五年 [d]
宋學源 鑲紅旗漢軍 舉人 乾隆三十年
崔繹 山西蒲州府永濟縣 舉人 乾隆三十六年
潘鳴謙 四川重慶府涪州 舉人 乾隆三十九年
張潤 直隸保定府安州 舉人 乾隆四十二年 [e]
聶宗陽 江西九江府德化縣 乾隆二十八年第三甲進士 乾隆四十五年
錢致純 江蘇常州府武進縣 乾隆四十年第三甲進士 乾隆四十七年
秦為幹 四川潼川府射洪縣 監生 乾隆五十二年
王履吉 四川潼川府三臺縣 舉人 乾隆五十七年
范煜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 副貢 乾隆五十九年
朱泰增 江蘇蘇州府吳縣 監生 嘉慶二年
盛本 浙江寧波府慈谿縣 拔貢 嘉慶四年
王宗徽 安徽六安州 舉人 嘉慶六年
趙成 江西建昌府南豐縣 嘉慶九年
汪楠 安徽寧國府旌德縣 監生 嘉慶年間
馬敦仁 嘉慶十二年
柏成 正藍旗滿洲 舉人 嘉慶十三年
何蘭汀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嘉慶七年第二甲進士 嘉慶年間
黃懋脩 山東萊州府濰縣 舉人 嘉慶十八年
張均 鑲黃旗漢軍 監生 嘉慶二十一年
姚瑩 安徽安慶府桐城縣 嘉慶十三年第三甲進士 嘉慶二十二年
張家幹 湖南長沙府湘潭縣 監生 嘉慶二十四年
黃懋脩 嘉慶二十五年 再任
季芝 直隸順天府大興縣 道光二年
錢燕喜 浙江嘉興府嘉善縣 監生 道光七年
張師孚 陝西西安府涇陽縣 監生 道光十五年
曹銜達 浙江嘉興府嘉善縣 道光十三年第二甲進士 道光十九年
蔣律武 江西廣信府鉛山縣 監生 道光二十二年
袁曦業 山東濟南府長山縣 監生 道光二十三年
陳阡 山東萊州府濰縣 道光十八年第三甲進士 道光二十四年
袁曦業 道光二十四年 再任
劉承軒 廣東肇慶府陽春縣 舉人 道光二十六年 [f]
駱凱 道光二十六年
汪世清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舉人 道光二十八年
信和來 山東濟南府德州德平縣 道光二十九年
趙印川 山東青州府博山縣 舉人 咸豐二年
劉廷皋 貴州遵義府 舉人 咸豐三年
蘇宗勤 江蘇常州府江陰縣 監生 咸豐三年
趙印川 咸豐四年 再任
朱善驥 浙江嘉興府平湖縣 舉人 咸豐六年
陶綬錦 江西南昌府 監生 咸豐七年
朱善驥 咸豐八年 再任
何煒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咸豐九年
錢寶懿 浙江紹興府 咸豐十年
程錫疇 江蘇松江府青浦縣 咸豐十年
錢世敘 浙江紹興府上虞縣 咸豐十年第二甲進士 同治二年 [g]
陳誥 同治三年
吳榮鼎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 監生 同治三年
楊慶容 廣西柳州府馬平縣 生員 同治四年
陳汝實 廣東雷州府海康縣 監生 同治六年
章鳳翎 廣東廣州府番禺縣 舉人 同治七年
黃運昌 正黃旗漢軍 監生 同治八年
李瑛 江蘇蘇州府元和縣 監生 同治十年
王家駒 浙江紹興府會稽縣 監生 同治十一年
甯廷楨 江蘇蘇州府嘉定縣 舉人 同治十二年
周世駿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 監生 光緒元年
胡崧 直隸宣化府延慶州 廩貢 光緒二年 [h]
八十四 鑲紅旗蒙古 生員 光緒四年 [i]

注釋

[编辑]
  1. ^ 九龙溪也称古县溪,发源于九龙岭山脉流经龙溪古县城进入九龙江。
  2. ^ 南宋嘉定《清漳志》作大同六年,即540年。
  3. ^ 《永春縣志》載為正白旗
  4. ^ 《乾隆龍溪縣志》僅收錄至吳宜燮。
  5. ^ 《乾隆漳州府志》僅收錄至張潤。
  6. ^ 《重纂福建通志》僅收錄至劉承軒。
  7. ^ 同治三年,太平天國攻陷漳州府城。漳州知府北克丹布率兵出城,於漳州府城外戰死;龍溪知縣錢世敘於漳州府城內率兵抵抗,死於巷戰。
  8. ^ 《光緒漳州府志》僅收錄至胡崧。
  9. ^ 《光緒龍溪縣志》僅收錄至八十四。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从苦草镇到龙岩市〉,2020,刘可明
  2. ^ 2.0 2.1 〈漳州“芳名”的由来〉,2020,中共漳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3. ^ 〈南安掌故二则〉,《南安文史资料》,2016,林和胜
  4. ^ 4.0 4.1 〈漳州府建置沿革考〉,《古今图书集成》,1934,中华书局
  5. ^ 舊唐書/卷40
  6. ^ 《漳浦县志》,1968,成文出版社
  7. ^ 《正德大明漳州府志》,2012,厦门大学出版社
  8. ^ 8.0 8.1 〈南靖县境域沿革三题〉,《闽台文化研究》,2014,黄学超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龙海县志》,1993,东方出版社
  10. ^ 〈龙江大地红旗展——漳州各县的解放〉,《闽南日报》,林绿
  11. ^ 11.0 11.1 11.2 《芗城区志》,1999,方志出版社
  12. ^ 〈同安沿革及其疆域〉,《金门日报》,2007,颜立水
  13. ^ 《华安县志》,1998,方志出版社
  14. ^ 14.0 14.1 《乾隆龙溪县志》,2000,上海書店
  15. ^ 《乾隆漳州府志》,卷之十一,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李維鈺
  16. ^ 《重纂福建通志》,卷百十一,道光九年(1829年),陳壽祺
  17. ^ 《光緒漳州府志》,卷之十三,光緒三年(1877年),沈定均
  18. ^ 《光緒龍溪縣志》,光緒五年(1879年),八十四








ApplySandwichStrip

pFad - (p)hone/(F)rame/(a)nonymizer/(d)eclutterfier!      Saves Data!


--- a PPN by Garber Painting Akron. With Image Size Reduction included!

Fetched UR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E%99%E6%BA%AA%E5%8E%BF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