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農曆

已檢查
文出維基大典

農曆,中華曆法也。民國格列高里曆公曆,遂稱當時行用之中華曆法為舊曆、夏曆,民間則稱陰曆。農曆實乃陰陽合曆,非陰曆,學者當辨。

案中華曆理,曆數皆當實測。未來之數焉測,是以農曆之疏密皆在測與算。天體之行非萬年不變,故無萬年公式以定曆。雖海峽分治而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臺灣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各頒,實則皆同,或有小異,推步之疏密也。

曆法

[]

推步之法甚繁,萬言不能盡。且曆理非一時所備,乃以今行曆法概言之。以朔定月,以日行周天定節氣。以支配中,冬至所在為子,大寒所在為丑,雨水所在為寅,餘皆類推。自漢至今行夏正建寅,故以寅為正月。

閏法,有閏置閏,或曰閏盡置閏。有閏,除二冬至之月,間有十二月之謂也。以無中之月為上月之閏,閏前不閏後。無閏之年,雖有無中之月亦不閏。

民用置閏,朔中同日,即不閏此月。曆理置閏,朔中雖同日,朔在中後,以是月為無中,可閏。現行民用置閏,於地理經度之異,所得或有不同。曆理置閏則不然。

沿革

[]

中華曆法肇於夏,然文獻不足徵也。《尚書·堯典》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咸熙。」真偽莫辨。殷契或見十三月,閏法已具。至唐初,曆皆用平氣平朔及閏周,日久差顯,加之測日密,算日精,後世乃入歲差、廢閏周、朔改平為定乃至氣改平為定,中華曆法之理備矣。歷代改曆,行用百餘,今擇其要者述,以明沿革:

  • 顓頊曆,首徵文獻也。秦並天下所頒,歲周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日之一,朔望月二十九日又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建亥,閏置九月後,稱後九月。行用至漢武。
  • 太初曆,漢太初元年頒,歲周三百六十五日又一千五百三十九分日之三百八十五,朔望月二十九日又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故又稱八十一分曆,以無中置閏,建寅。是後曆皆以無中置閏且建寅。
  • 甲子元曆,即大明曆,梁天監九年頒,始入歲差,歲周三百六十五日又三萬九千四百九十一分日之九千五百八十九,朔望月二十九日又三千九百三十九分日之二千九十,改閏周為三百九十一年百四十四閏。此前皆用十九年七閏也。
  • 戊寅元曆,唐武德二年頒,改平朔為定朔,廢閏周。是後曆皆用定朔。
  • 授時曆,元至元十八年頒,廢上元積年。
  • 時憲曆,清順治二年頒,依崇禎曆書定,改平氣為定氣。
  • 新法夏曆中華民國三年頒,沿時憲曆之則,依北平地方,棄舊數而引西學新數。
  • 紫金曆中華民國十八年頒,依東八區標準時

術語

[]
  • 陰曆:純以月朔定曆。
  • 陽曆:純以日行周天定曆。
  • 陰陽曆:亦稱陰陽合曆,以日行周天定年,以月朔定月,以閏調和。
  • 天周:日再經某天官之時長。恒星年是也。
  • 歲周:亦稱歲實,日再經冬至之時長。今天文回歸年以日再經春分計,實一也。
  • 歲差:天周與歲周之差也。
  • 節氣:分黃經二十四等分,得二十四節氣。
  • 平氣:古人不知日行有遲速,分歲周二十四等分以定節氣。
  • 定氣:依日行之黃經周天度數二十四等分以定節氣。
  • 朔:日月等黃經之時。
  • 望:日月黃經差半周天之時。
  • 平朔:依朔望月之均。
  • 定朔:依朔望之實測。
  • 上元:推步之始也。是日甲子,夜半冬至朔,日月五星赤經皆同。劉歆制三統曆首推上元,得太極上元,距太初元年十四萬三千一百又二十七年。

正名

[]

民國行用公曆,稱當時中華曆法為舊曆,因用夏正,又稱夏曆,實未有農曆之名。農曆之名由来不明,或傳始于中國大陸文革期間,然未有定論。雖漢武以來中國曆法皆用夏正,然上古六曆皆用,殷建丑,周建子,秦建亥,不能以夏曆概言。

今中華內外多以「農曆」言,故從俗從眾。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