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大衛·活特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大衛·活特
活特喺2020年
男藝人
出世(1964-04-06)1964年4月6號
美國 美國 聖塔芭芭拉
配偶S.域托莫夫

大衛·活特1964年4月6號—)係美國一位作家兼指揮家。佢喺1990年代創造咗一個新詞彙「靈音安魂曲」(prequiem),係由靈音(preemptive)同安魂曲(requiem)結合而成。佢用呢個詞嚟描述佢用佛家思想創作嘅音樂作品,呢啲音樂係專為主體往生或彌留之際所用[1][2]

活特曾經喺洛杉磯追思服務擔任指揮或音樂總監,參與過2001年喺停運嘅天使鐵路所舉辦嘅民間儀式,悼念事故罹難者李奧·帕拉博並安慰佢受傷嘅遺孀羅拉[3][4]:125。 佢都有為悼念野生動物嘅安魂曲指揮過,包括喺海灘堤頂上為一隻跌落嗰度,死咗嘅加利福尼亞棕色鵜鶘舉行嘅悼念式[5]

活特亦因為複製咗發夢機器而出名,造夢機器係一種溫和刺激神經嘅燈具,曾經喺全球多間藝術博物館中展出。喺德國尼泊爾,由於活特為文學期刊《朋友》撰稿而為人熟悉,其文章作品主題包括有關物種間嘅因果報應、植物自我意識同巴拉圭嘅殖民地新日耳曼尼亞[6]

教育背景

[編輯]

活特曾經入讀新學院嘅社會研究院,同聖芭芭拉嘅加利福尼亞大學[7]

新日耳曼尼亞

[編輯]

喺2003年,活特當選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郡杜松山嘅議員。任職議員期間,佢提議與巴拉圭嘅新日耳曼尼亞市結為姐妹城市。為咗推動呢個計劃,佢前往昔日素食主義者女權主義者嘅烏托邦,會晤當地市政領導。初步接觸之後,佢選擇唔再推動促成呢個關係,但同時畀佢喺當地社區搵到為日後寫作嘅研究事物。最令佢感到興趣嘅係兩位先驅策劃者李察·華格納同伊利沙伯·科士打-尼采嘅嗰啲原始超人類主義觀點;伊利沙伯·科士打-尼采曾經同佢老公本哈·科士打一齊建立咗呢個殖民地,並且喺1886年至1889年間居於當地[7]

大衛·活特喺1997年嘅

2004至2006年間,活特曾經帶領多個遠征隊前往新日耳曼尼亞探險,並得到時任美國副總統迪克·切尼嘅支持。[8] 2011年,活特授權瑞士小說家基斯蒂安·卡拉赫出版佢哋之間關於新日耳曼尼亞嘅大量通信[9]:113–138 ,本書分為兩卷,由威漢出版社喺漢諾威大學出版[10]:180–189。 法蘭克福匯報話,活特同卡拉赫之間的書信來往,「抹走咗生命同藝術之間嘅邊界[11]。」明鏡周刊認為,該書嘅第一卷《五年—第一卷》[12], 係卡拉赫之後創作小說《人類帝國》嘅「精神準備」[13]

根據安德魯·麥卡恩所講,「卡拉赫同活特一齊到訪當地尋找遺產,不過最早期嘅移民後裔已經所剩無幾。根據信件顯示,卡拉赫促進咗活特想振興社區文化嘅願望,同喺伊利沙伯·科士打-尼采故居原址上興建一座小型拜律特歌劇院[14][註 1]。」 近年,新日耳曼尼亞已經變成一個更宜居嘅地方,有住宿加早餐旅館,重有一間臨時嘅歷史博物館。

發夢機器

[編輯]

1989年至2007年,活特建造咗發夢機器嘅複製品[15]。 發夢機器係一部由白賴恩·積辛同伊仁·森馬維設計發明嘅頻閃裝置,由黃銅或紙製成嘅圓筒,圍繞電燈轉動——當合埋眼感測嘅時候,呢部機器會觸發一啲類似藥物麻醉或者發時所產生嘅心理異變。[註 2] 喺活特獻贈咗一部發夢機器畀威廉·S·伯洛茲於1996年喺洛杉磯縣藝術博物館舉辦嘅視覺回顧展《進入之門》後[16],活特同伯洛茲成為好朋友,之後更為慶祝呢位好朋友第八十三個亦係最後一個生日嘅時候,送咗一個「波西米亞風模型」(紙製)發夢機器畀佢[17][18]:23。 2002年,蘇富比拍賣行將前一部機器拍賣咗畀一位私人收藏家,而後一部機器就一直留喺史賓沙藝術博物館成為伯洛茲財產嘅長期租借[19]

註同埋參考

[編輯]

[編輯]
  1. 瑞士古典語言學家湯瑪斯·舒密特將活特嘅書信語調同湯瑪斯·平秦小說中嘅一個背景人物做比較。
  2. 1990年,活特發明咗一部虛構嘅用嚟刺激神經嘅機器「狂野人狼,佢嘅作用據稱係同造夢機器相反。

參考

[編輯]
  1. S.卡賓特, 《在殺人犯死亡路上的演奏》, 2001年5月9號洛杉磯時報。
  2. A.拉平, 活特肖像西雅圖:華蓋創意,2001年)。
  3. K.賴茨,《家庭因天使鐵路引致死亡而起訴城市及企業》,2001年3月16號,洛杉磯時報。
  4. J.道遜,《洛杉磯的天使鐵路》(南卡羅來納州芒特普萊辛:阿卡迪亞出版社,2008年),第125頁
  5. T.文澤, 《鵜鶘的告別是一首悲歌》, 新聞電報,1998年10月2號。
  6. I.卡洛茲,《新日耳曼尼亞的故事》,伊爾郵報,2011年10月13號。
  7. 7.0 7.1 C.雷尼卡,《五年一書編著歷程與障礙》,喺J.波頓同其他作者聯合編著嘅《德國監測器79》(萊頓:博睿出版社,2016年)。
  8. J.阿布斯坦,《叢林中重建家園》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6年10月9號,.,三藩市紀事報,2005年3月13日。
  9. J.舒樂特,《作家、自我塑造和敘述者在詮釋上的困難》,喺博卡同卡普聯合編著嘅《作家與敘述者》(柏林:德古意特出版社,2015年),第113-138頁
  10. D.活特,《故事內情》032c,2011年夏,第180–189頁。
  11. M.凌,《如氈酒加湯力》,法蘭克福匯報,2011年11月9日。
  12. C.卡拉赫與活特,活特,《五年》(漢諾威:威漢出版社,2011年)。
  13. G.迪茨,《卡拉赫的方法》,明鏡,2012年2月13日。
  14. A.L.麥卡恩,《寓言與德國的(半)世紀》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6年10月9號,.,悉尼書評,2015年8月28日。
  15. M.艾倫,《添·李奧利的裝飾》紐約時報,2005年1月20日。
  16. C.萊特,《隨意的藝術》,洛杉磯時報,1996年8月1日。
  17. 布拉格美國大使館,《文學百年》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5年4月2號,.,2014年10月。
  18. 活特, 《伯洛茲與摩羯座》,瑞士月,2014年3月,第23頁。
  19. 史賓沙藝術博物館,《歡迎來到史賓沙藏品館》,堪薩斯大學。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