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義大利語violoncello;英語:cello)是一種弓弦樂器,為提琴家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樂器之一,除可擔當獨奏外,在室內樂弦樂團管弦樂團中也負責低音弦樂的部份。

大提琴
大提琴的正面與側面
弦樂器
H-S分類321.322-71
(複合弦鳴樂器,以擦弦發聲。)
起源約1660年
音域
相關樂器
著名演奏家
大提琴
演奏中的大提琴家。

大提琴演奏者在巴洛克時期是坐著且兩腳夾著琴的兩邊演奏,後來改良增加琴腳支撐琴體。但仍有少部分國家的演奏家是夾琴呈幾乎水平的姿態演奏。[1]其最常見的演奏方式是持弓擦過琴上的弦(拉弦)[2],但有時也會撥弦或敲弦。

大提琴每條弦之間的音程相差完全五度。4根琴弦由高音至低音稱為1弦至4弦,音高分別為A3、D3、G2和C2[1]。大提琴譜通常使用低音譜號記譜[1];而演奏較高音域時會使用次中音譜號高音譜號[3]

大提琴有時候會在國樂團作為低音樂器以取代低胡,後有人發明琶琴拉阮革胡等低音乐器,但效果未如大提琴。


簡述

编辑
 
大提琴第一位指法

大提琴以完全五度定弦,從C2開始(中間C下雙八度),其次是G2、D3,最高弦是A3。這四條弦與中提琴的定弦相同,只是下降了八度。[3]小提琴、中提琴不同(但與低音提琴相似)的是,大提琴具有擱在地板上的支架[琴腳],以支持樂器的重量。大提琴與歐洲古典音樂密不可分,並被描述為「最接近人聲的樂器」。[4][5][6]大提琴是樂團弦樂部分的標準配備,也是弦樂四重奏的低音伴奏(儘管許多作曲家也讓它演奏主旋律)。現代,演奏者會為了仿止樂器移位,所以會使用止滑帶

歷史

编辑
 
大提琴手

大提琴發源於十六世紀,由義大利安德雷亚·阿马蒂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把大提琴。初期大提琴的體積過於龐大,難以彈奏快速音群,因而不受歡迎;直到18世紀初,義大利製琴師史特拉底瓦里縮小並統一了大提琴的規格,改良演奏上的困難,因此而沿用至今。[6]

隨著18、19世紀的不斷改良,19世紀到21世紀,大提琴已經可以獨奏,並有著許多出名的獨奏曲[6]

近代

编辑

管弦樂團

编辑

大提琴是標準交響樂團編制的一部分,一個樂團通常有八至十二個大提琴演奏者。大提琴一般坐在舞台左前方(觀眾右側)[1],與第一小提琴聲部相對。大提琴首席是此聲部的領導,負責確認演奏者的弓法及演奏,並通常擔當樂曲中獨奏的部分。首席總是坐在最靠近觀眾的位置。

大提琴是管弦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交響作品幾乎都涉及大提琴,並有許多作品需要大提琴來獨奏。大部分時間,大提琴負責低音和聲伴奏,以豐富音樂效果。有時大提琴會演奏一小段主旋律,隨後恢復伴奏的身分。[1]

中樂團

编辑

由於國樂中低音樂器甚是缺乏,國樂團遂引進大提琴作為低音弦樂聲部來取代低胡[7]後有人發明拉阮革胡等低音樂器,但效果未如大提琴。[7]

大提琴重奏團

编辑

除了在大型合奏當中擔任低音之外,大提琴由於自身音域的寬廣,在旋律性和歌唱性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現,純以大提琴為主的重奏及室内乐作品開始受到歡迎。這個類型的原創作品例如有尤利乌斯·克伦格尔為12把大提琴所作的《聖歌》(作品57),另外將著名的作品改編為大提琴重奏形式者也不在少數。近期代表性的大提琴重奏團,則有柏林愛樂樂團的次級團體「12把大提琴」(Die 12 Cellisten)等。

著名曲目

编辑

歷代作曲家們為大提琴寫了大量的協奏曲奏鳴曲,最早的重要作品可回溯至巴洛克時期,由约翰·巴赫所著的無伴奏大提琴组曲[2][6],此外韋瓦第的協奏、吉米尼亞尼的奏鳴曲亦時常被提及。又,做為數字低音一途使用時,則有卡契尼史特羅齊賈給等人的作品可為代表。最後,在演奏教程方面,弗朗西斯柯·苏普里亚尼(Francesco Supriani)所著之《演奏大提琴之原則:12首觸技曲》(Principij da imparare a suonare il violoncello e con 12 Toccate a solo)則是最早的例子之一[8]

在接下來的古典樂派時期,以约瑟夫·海顿的兩首協奏曲(C大調英语Cello Concerto No. 1 (Haydn)D大調)為代表,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所作的5首大提琴與古鋼琴的奏鳴曲亦是一枝獨秀。[6]貝多芬的奏鳴曲跨越了其作曲生涯中的3個重要時期,足可一窺他的創作軌跡,以及其寫作手法的轉變。其次,埃马努埃尔·巴赫以及博凯里尼的協奏曲作品也值得注意。

進入浪漫樂派時期,包括舒曼英语Cello Concerto (Schumann)德沃夏克聖桑等人的大型協奏曲作品,以及布拉姆斯的兩首奏鳴曲以及雙重協奏曲英语Double Concerto (Brahms)等等,共同構成了大提琴文獻中至為精彩的一頁。

二十世紀初的代表作品則有爱德华·埃尔加協奏曲[6]阿希爾-克勞德·德布西奏鳴曲英语Cello Sonata (Debussy)埃塞尔·史密斯的奏鳴曲,以及柯达伊·佐尔丹保羅·欣德米特的無伴奏奏鳴曲等等。隨著主流的審美觀漸漸推移至現代主義,著眼於大提琴豐富的可應用性,加之現代音樂獨奏者(如謝格孚黎德·波姆英语Siegfried Palm罗斯特罗波维奇等人)陸續地委託、鼓舞作曲家進行創作,20世紀中、後期的作曲家尤其致力於大提琴作品的寫作,普羅高菲夫肖斯塔科维奇布里顿利盖蒂卢托斯瓦夫斯基杜替耶等人皆屬此列。

在當代流行音樂方面,大提琴自七〇年代起便被使用在迪斯可舞曲當中。現今,在搖滾樂、嘻哈R&B的演出現場,也可以看到大提琴演奏者的身影[9]

著名演奏家

编辑

引述自英國「古典音樂電台」(Classic FM)報導〈16位音樂史上的著名大提琴家〉:博凯里尼塞爾韋法语Adrien-François Servais卡萨尔斯富尼耶顧特曼伊瑟利斯英语Steven IsserlisJ.L.韦伯馬友友麦斯基波佩尔杜·普蕾罗斯特罗波维奇H.席夫史塔克托特里耶,以及新生代的艾莉莎‧魏勒絲坦英语Alisa Weilerstein[10]

其他受到樂界一致肯定的著名大提琴家還有:費爾曼夏弗朗畢爾斯瑪荷兰语Anner Bijlsma皮亚季戈尔斯基达维多夫哈瑞爾堤剛日语堤剛鄭明和朝鲜语정명화王健、李孟坡、楊文信德语Wen-Sinn YangG.卡普頌等人。

參考來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大提琴. ntcu.edu.tw.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9). 
  2. ^ 2.0 2.1 怡君. 【樂器巡禮】大提琴的發展和歷史. 大紀元. 2006-03-03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3). 
  3. ^ 3.0 3.1 弓絃樂器家族.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6). 
  4. ^ Instruments of the Orchestra - Cello.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2). 
  5. ^ Leyla Mamedova; Isin Metin; Nuran Ekici; Murad Huseyinov; Gulara Huseyinova; Mehmet Kanter. An Ultrastructur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usical Timbres on the Skeletal Muscle Cells. Asian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07, 2 (2): 43–49 [2016-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7). 
  6. ^ 6.0 6.1 6.2 6.3 6.4 6.5 大提琴(Cello). 愛樂充電站. 愛樂電台.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1). 
  7. ^ 7.0 7.1 為什麼國樂之中會有大提琴呢?. 2016-08-12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8. ^ Valerie Walden. One Hundred Years of Violoncell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9. ^ Rihanna feat. Ne Yo - Umbrella & hate that i love you live american music awards 2007. YouTube. 2015-12-25 [2021-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9). 
  10. ^ These are the 16 greatest cellists of all time. classicfm.com. 2016-11-15 [2020-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2) (英国英语).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