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佛教
经典

最初僧伽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摩诃僧[1],简称《僧祇律》,全名意思是“大众律”,是大众部的戒律书,由东晋法显和尚至中天竺求取。东晋义熙十四年,佛陀跋陀罗法显[2] 一同汉译,共40卷。为大众部所传的戒律,其流传经由了27位尊者[3]

历史沿革

编辑

最早在曹魏嘉平二年(250),中印度昙柯迦罗于洛阳白马寺译出《僧祇戒本》。咸康年间又有沙门僧建于月支国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义熙十四年二月法显于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共同译出《摩诃僧祇律》。《僧祇律》盛行于南北朝时期,与鸠摩罗什译出的《十诵律》皆为显学,江南一带多尊崇《十诵律》,关中则多尚《僧祇律》。至隋唐时期,《四分律》盛行,取代十诵律和僧祇律,成为律学之主流。

经录中有时会因为“律分五部”的异说,讹误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为犊子部的《婆麤富罗律》[4][5]

引用

编辑
  1. ^ 《摩诃僧祇律私记》:佛泥洹后,大迦叶集律藏为大师宗,具持八万法藏。大迦叶灭后,次尊者阿难亦具持八万法藏,次尊者末田地亦具持八万法藏,次尊者舍那婆斯亦具持八万法藏,次尊者优波崛多世尊记无相佛,如降魔因缘中说,而亦能具持八万法藏。于是遂有五部名生:初昙摩崛多别为一部,次弥沙塞别为一部,次迦叶维复为一部,次萨婆多。萨婆多者,晋言说一切有。所以名一切有者,自上诸部义宗各异。萨婆多者,言过去、未来、现在中阴各自有性,故名一切有。于是五部并立纷然竞起,各以自义为是。时阿育王言:“我今何以测其是非?”于是问僧:“佛法断事云何?”皆言:“法应从多。”王言:“若尔者,当行筹知何众多。”于是行筹。取本众筹者甚多,以众多故,故名摩诃僧祇。摩诃僧祇者,大众名也。
  2. ^ 法显自记游天竺事《高僧法显传》:从彼波罗[木*奈]国东行还到巴连弗邑。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涉乃至中天竺。于此摩诃衍僧伽蓝得一部律。是摩诃僧祇众律。佛在世时最初大众所行也。于祇洹精舍传其本。自馀十八部各有师资。大归不异。然小小不同。或用开塞但此最。是广说备悉者。复得一部抄律。可七千偈。是萨婆多众律。即此秦地众僧所行者也。亦皆师师口相传授不书之于文字。
  3. ^ 《摩诃僧祇律·杂诵跋渠法·五百比丘集法藏》记载:1.优波离 2.陀娑婆罗 3.树提陀娑 4.耆哆 5.根护 6.法高 7.巨酰 8.目哆 9.能护 10.摩诃那 11.摩求哆 12.巨舍罗 13.牛护 14.善护 15.护命 16.差陀 17.耶舍 18.弗提罗 19.耆婆伽 20.法护 21.提那伽 22.法钱 23.龙觉 24.僧伽提婆 25.法胜 26.弗沙婆陀罗 27.道力。
  4. ^ 僧祐出三藏记集》录中卷第三《婆麤富罗律(四十卷)》:婆麤富罗者。受持经典。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故名为婆麤富罗。此一名僧祇律。……后时五部异执纷然竞起。阿育王言。皆诵佛语。我今何以测其是非问僧。佛法断事云何。诸僧皆言。法应从多。阿育王即集五部僧共行筹当。尔时众取婆麁富罗部筹多。遂改此一部为摩诃僧祇摩诃僧祇者。
  5. ^ 印顺《印度之佛教》:“传五部者不一,‘大集经’以昙摩毱多,萨婆帝婆,迦叶毘,弥沙塞,婆蹉富啰为五部……‘僧祇律私记’、‘舍利弗问经’、‘大比丘三千威仪’、‘佛本行集经’,又别传一说,以昙无德,弥沙塞,迦叶遗,萨婆多,摩诃僧祇为五部,独缺犊子。”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