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入侵巴拿馬

巴拿馬戰爭

美國入侵巴拿馬是1989年12月美國巴拿馬發動的入侵行動,美國對此一行動的代號為「正義之師行動」或譯作「正義事業行動[5](Operation Just Cause)。巴拿馬運河條約簽訂後十年,即1989年12月,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華克·布希在任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美國陸軍突擊隊突襲巴拿馬,迅速贏得勝利,並且俘虜了當時巴拿馬的事實上最高領導人、獨裁者曼紐爾·諾瑞加,解散了巴拿馬國防軍

入侵巴拿馬
毒品戰爭的一部分

從上往下順時針方向:
日期1989年12月20日-1990年1月31日
地點
結果 美軍勝利,諾列加的軍事獨裁政權被推翻[1]
參戰方
巴拿馬 巴拿馬  美國
巴拿馬 巴拿馬反對派
指揮官與領導者
巴拿馬 曼紐爾·諾列加 投降
巴拿馬 馬科斯·賈斯汀英語Marcos Justine
美國 喬治·赫伯特·華克·布希
美國 麥克斯韋·R·瑟曼英語Maxwell Reid Thurman上將
巴拿馬 吉列爾莫·恩達拉
兵力
16,000+人 27,684+人
傷亡與損失
205-314人陣亡
1,906人被俘
23人陣亡
324人受傷

巴拿馬平民死亡人數統計來源[2]
美軍:250人
聯合國:500人
中美洲人權保護委員會(CODEHUCA):2,500-3,000人
巴拿馬國家人權委員會(CONADEHUPA):3,500人

一名西班牙記者死亡[3][4]
美國南方司令部(United States Southern Command)指揮官麥克斯韋·R·瑟曼英語Maxwell Reid Thurman上將,計劃並指揮了入侵巴拿馬的作戰行動

背景

編輯

美國長期在巴拿馬運河區建立了眾多軍事基地,並保持大量駐軍。1977年9月7日,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與巴拿馬事實上最高領導人奧馬爾·托里霍斯將軍簽訂巴拿馬運河條約。條約規定,美國將於2000年轉交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給巴拿馬。雖然巴拿馬政府將對運河實施管理權,但美軍軍事基地仍將保留,而且美國要求運河對美國船隻開放作為轉交控制權的條件之一。在條約簽訂時期,美國與巴拿馬的諾列加將軍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諾列加自1967年始就向美國中央情報局提供情報。[6]

1983年諾瑞加透過政變迫使當時軍事領導人魯文·達里奧·帕雷德斯(Rubén Darío Paredes)退休,自任國防軍總司令,實際掌握軍政大權。1989年5月總統大選開票統計結果,反對黨聯合推舉之總統候選人吉列爾莫·恩達拉獲得選舉勝利,但諾列加宣布選舉無效,同年9月美國對巴拿馬實行經濟制裁,12月15日諾列加宣布巴拿馬與美進入戰爭狀態,自任國家元首。

1989年12月20日,以保護美國僑民,保護民主選舉和打擊販毒的名義(巴拿馬當時為國際販毒的一大洗錢中心),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下令27,000名美軍展開對巴拿馬代號「正義之師作戰」的軍事行動,以推翻諾列加的軍事獨裁政權,讓在之前選舉中勝選的恩達拉就任總統。

過程

編輯
 
在入侵巴拿馬(1989年12月─1990年1月)的正義之師作戰戰術地圖中,標示出了主要的攻擊目標。
 
美國陸軍第508步兵團第一營的士兵從一架C-130E運輸機上跳傘至巴拿馬市附近的空降區。
 
美軍海軍陸戰隊第二輕裝甲步兵營的一輛LAV-25裝甲車在已摧毀的巴拿馬國防軍所占建築前警戒,攝於入侵巴拿馬的正義之師作戰第一天。

行動開始

編輯

當地時間12月20日凌晨1點鐘,美國開始軍事入侵巴拿馬時。此次行動總共有27,684名美軍和300多架飛機參加[7]。而他們面對的是總數為16,000名士兵的巴拿馬國防軍。美軍行動的首要目標是佔領戰略設施。美軍在攻擊巴拿馬國防軍的總部時,引發了一些火災,令巴拿馬市中心的大部分毗鄰地區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區被嚴重燒毀。據目擊者說,這些火災是美國士兵故意放火焚燒的,為的是迫使巴拿馬國防軍軍人離開藏匿地方。[8]

美國陸軍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參加了正義之師作戰。地面部隊由第5步兵師的第6步兵團,第18空降團,第82空降師,第16憲兵旅,第7步兵師,第75遊騎兵團,一個聯合特別行動隊,密蘇里州國民警衛隊的第1183憲兵連,第193步兵旅,第805步兵團,第539工兵營和第二輕型裝甲偵察營等部隊組成。

 
一輛美軍的M113裝甲運兵車在自巴拿馬建築內駛出,美軍大量使用這類型的裝甲車輛來提供火力、掩護以及部隊調動。

巴拿馬國防軍擊落了兩架美軍特種作戰直升機,並迫使一架AH-6輕型偵察直升機墜落在巴拿馬運河裡。

美軍的行動造成至少200多名巴拿馬平民死亡,300多名士兵陣亡[9]

在戰鬥開始後的幾小時,巴拿馬反對派政治人物恩達拉在美國羅德曼海軍基地宣誓擔任巴拿馬新總統。諾列加見大勢已去,便逃入梵蒂岡大使館。教皇若望保祿二世不給他避難權,但也不同意把他交給美軍,美軍隨即包圍梵蒂岡駐巴拿馬大使館,並用高音喇叭不斷騷擾大使館,數日後,窮途末路諾列加主動向美軍投降。[9][10]

後續善後

編輯

諾瑞加於1990年1月3日向美軍投降,結束了在巴拿馬21年的軍人獨裁統治。諾列加投降後立刻被押往佛羅里達州,面臨被起訴和被關押。

隨後,美國政府協助巴拿馬重新施行選舉,並聲稱重新給予當地媒體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國家管理權漸漸和平過渡到公民政府的反對派政治人物手中。[11]受到美國的庇護巴拿馬親美派吉列爾莫·恩達拉成為巴拿馬總統組建新政府。

影響

編輯

美國入侵巴拿馬原本的目的是為了保住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諾列加原先是美國中情局扶持的獨裁者,卻被美國前總統布什稱為「美國人的流氓」[9]。此次入侵引起不少拉丁美洲國家的反對,懷疑美國想藉機推翻條約而不歸還運河。1995年,在巴拿馬簽訂條約保證運河永久中立化後,美國如期於1999年12月31日中午將巴拿馬運河正式移交巴拿馬政府,並由巴拿馬運河管理局接掌運河,如今運河仍是巴拿馬最主要的稅收來源之一。巴拿馬現時是巴拿馬運河的管理國,在太平洋大西洋的商業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力。[12]

相關作品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Operation Just Cause: the Invasion of Panama, December 1989 - ARMY.MIL. [2009-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7). 
  2. ^ The Panama Deception (1992 Academy Award Winning Documentary)
  3. ^ U.S. Sued in Death of a Journalist in Panam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Y Times, 24 June 1990
  4. ^ 'It's Been Worth It': Bush – U.S. Troops Take Control of Panam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 Times, 21 December 1989
  5. ^ 易水寒. "正义事业"行动: 美军入侵巴拿马纪实. 北京: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7. ISBN 7-5012-0846-8. OCLC 43505460. 
  6. ^ Jones, Howard. Crucible of Power: A History of U.S. Foreign Relations Since 1897. 2001, page 494.
  7. ^ Sweetman, Jack; "American Naval History: An Illustrated Chronology of the US Navy And Marine Corps, 1775 – present". Third Edition,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2.
  8. ^ Harding, Robert C. The History of Panama, Greenwood Publishers, 2006.
  9. ^ 9.0 9.1 9.2 Michael Castritius; 平心. 二十年前美国入侵巴拿马. DW.COM. 德國之聲. 2009-12-20 [2021-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 (中文). 
  10. ^ Los Angeles Times, December 21, 1989, "Combat in Panama, Operation Just Cause".
  11. ^ What Uncle Sam Really Wants, The invasion of Panama, 1993, Noam Chomsky. [2016-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7). 
  12. ^ Patricia Pizzurno, Panamá en la encrucijada del mundo; No. 116, enero – abril 2004. 93–116. TAREAS web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10-08.

外部連結

編輯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