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金受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受申
图自1938年《立言画刊
本名金文佩
泽生
出生1906年2月5日
 大清顺天府北京城
逝世1968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職業民俗作家、文艺批评家、记者
語言北京话
民族满族
教育程度研究生
母校老君堂小学
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
京师公立第一中学堂
中国大学
国立北京大学
創作時期1930年代-1960年代
體裁民俗文学、文学评论
主題北京之风土人情
代表作《北京通》
受影響於老舍
罗常培

金受申(1906年2月15日—1968年1月),原名金文佩,后改名金文霈,字泽生,生于北京满族人,曲艺史家、民间文艺家、民俗学家。1925年起,长期担任教师中医师,兼职报刊编辑专栏作家;1953年,经老舍争取,转至北京文联工作。因在《立言画刊》《一四七画报》上连载〈北京通〉专栏文章探究北京民俗文化而闻名,被称为“北京通”。[1]:8-9对北京历史典故熟稔,与张次溪有“京华掌故首金张”之说。[2][3]

早年经历

[编辑]

1906年2月15日,金受申生于北京的一个旗人家庭。[4]关于他的旗籍,民俗学家王佐贤认为,金受申是完颜氏[5]隶属镶黄旗[來源請求];据爱新觉罗·瀛生回忆,则为瓜尔佳氏,隶籍内务府正白旗[4][6]

金受申幼年生活优渥,1911年进入私塾上学,念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六言杂字》五本小书。[7]辛亥革命,父亲因此殉难。1912年,改名为金文霈,进入老君堂小学。1916年,母亲逝世,家道中落,因而辍学。[4]后被叔父抚养,转入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註 1],当时老舍是这所学校的校长。[9]

1923年,以小学毕业考试第一名的成绩,[6]升入京师公立第一中学堂[註 2],改名为金受申。“受申”之名是北京旗人作家白云祉算命所赠,[4]云:“今赠受申为字,盖以圣人受命于天,阁下受命于地,斯亦足矣!”然而,金受申本人却以为“受申”意味着挨骂、招说、挨瞪、被捋,便欣然接受这个名字。[10]

当时京师公立第一中学堂的校长是罗常培,而老舍则任教国文昆曲等课程。[4]此外,他还成为罗信耀的同学。[11]爱新觉罗·瀛生傅耕野因在国立北京大学师从罗常培,故而称在京师公立第一中学堂先行受教的金受申为同门学长。[6][7]

职业生涯

[编辑]

教书育人

[编辑]

金受申称,择业时受不了阶级大如山的官员生活,故而选择“一人说话大家听”的教师生活。[7]1925 年起,在大学求学的同时,金受申先后在京师公立第十五小学[註 3]京师公立第一中学[註 2]等中小学,此后教书育人二十余年。[4]1929年农历正月初一,接受基督教公理会洗礼,故而后在教会崇实中学[註 4]任教多年。[6][7]还曾担任过私立弘仁小学[註 5]的兼职校长。[9]1931年,从北新桥附近的八宝坑1号搬到五道营胡同36号[註 6],自此在此定居,不曾搬离。[10][13]至1953年,在北京市第一中学教书。[4]

中医问诊

[编辑]

金受申师从中医名医汪逢春赵树屏,是一名执业中医师[1]:8-91939年,在北平第三次中医考询中考取第一名;[7]自1942年冬起,上午在家应诊,下午到和平门北新华街京华药房应诊,后来还在《立言画报》上刊登病例、公开处方,[6]发表过“戒鸦片良方”、“治疮良方”、“治干血良方”、“治吐血良方”、“治便血良方”。[7]兼任过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4]1950年代在文联工作时,为同事邓友梅开过处方,后者到药店听店员讲述,方才知道金受申是一名正经持牌的中医师。[9]

文字编撰

[编辑]

中学在校期间,开始以稿费贴补家用,[15]为《晨报》《益世报》《华北日报》《新民报》《立言报》等报纸供稿。[4]1924年,中学毕业,出版《〈古今伪书考〉考释》[參 1][15]考入北平中国大学[2]21岁起,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求学四年。[15]大学就学期间,出版有《中国纯文学史》《〈公孙龙子〉释》[參 2]《稷下派之研究》[參 3]《国故概要》[參 4]《清代诗学概论》《北京话语汇》等学术著作。[4]

1930年代,担任《立言报》副刊编辑。[2]1935年为《华北日报》写关于北京的文字,1937年为《新兴报》写“故都杂缀”,为《全民报》写“新京旧语”,为《正报》写“北京通”。[15]1938年至1945年,《立言报》改为《立言画刊》,[2]任编辑及专栏作家。[1]:8-9在《立言画刊》开辟〈北京通〉专栏。[15]1945年8月,《立言画刊》停刊后,于第二年担任《一四七画报》主笔。[4]〈北京通〉专栏后又在《一四七画报》上连载。[15]

文联工作

[编辑]

1950年,老舍担任北京文联主席。[16]1953年,经老舍争取,金受申转至北京文联工作,[1]:8-9任《说说唱唱》《北京文艺》编辑,[4]出版有《北京市东城区志》《金受申讲北京》《随心集》《京华奇人录》《行医录》等书。[15]期间为评书演员陈荫荣整理过评书,[9][15]于1956年出版《隋唐》之中的《闹花灯》[參 5]和《贾家楼》[參 6]。然而并未忠实于陈荫荣之口述,如陈荫荣版本“秦琼等人并没有杀出长安城”的剧情,被径自修改为传统老版本的《隋唐》“七杰杀出长安城”的剧情。[9]1957年及1959年,分别出版了《北京的传说》上下两本小册子。[16]1961年,出版《北京话语汇》[參 7][4]其中收录了一千多条北京话汇[17]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老舍等一批人被带到国子监遭受毒打,后不久,老舍因不忍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投湖自尽。[4]金受申惊恐不已,身患重症,[16],于1968年1月因病辞世,享年62岁。[4]

成就

[编辑]

北京民俗

[编辑]

至1945年,《立言画刊》之《北京通》专栏共发表了三百多篇研究清末民初北京社会生活的文章,内容包含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民俗传统等。因此被人称为“北京通”。[10]石继昌则以“京华掌故首‘金’、‘张’”为题在《春明旧事》中撰文,称赞金受申与张次溪二人虽然治学路径迥异,但都对北京历史典故之梳理编纂贡献极大。与张次溪钻研古籍资料不同,金受申虽然也参照古籍,但主要依靠亲身采访写作,且侧重车夫小贩、工匠杂役在内的中下层人士,采访地点包括且不限于茶馆酒肆、冷摊小市、庙会戏场、野寺荒郊。[2]北京历史文化及圆明园研究专家刘阳评价道:“金受申是我爷爷的朋友,常和我爷爷在小酒馆聊天。晚年的时候穷困潦倒,但对吃的讲究仍然到了极致。就是你只听他说话不见人,会觉得他锦衣玉食,但一见面发现是个穷苦的老头儿。”[18]

1989年,北京文联将这些文章被编排入《老北京的生活》[參 8]一书,共有120篇,按37个专题分别排列;后又集结出版《金受申讲北京》[參 9][15]后来叶祖孚等人也参与编纂以〈北京通〉为纲的丛书,再度集结出版。[19]

曲艺评论

[编辑]

金受申时常光顾老天桥,观看曲艺表演。[20]1930年代,金受申通过实地考察,发表过大量戏曲艺术之研究,如《北平的俗曲》《岔曲萃存》《北平的评书》《瞽人的艺术》等,成为后世研究曲艺的基本资料。[1]:8-9其参与编辑的《立言报》及《立言画刊》有着大量的关于京剧的评说以及推介,《立言画刊》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关于京剧,内容侧重对京剧演员及剧场情况的介绍,图文并茂,对抗日战争时期北京京剧演剧市场做了真实细致的记录。[21]

老舍研究

[编辑]

老舍是金受申小学和中学老师。1947年,金受申化名“公孙季”在《一四七画报》开辟“一枝楼随笔”专栏,评论三十余名文化人物,其中首篇即为《老舍的身世》,详细考证了老舍的满洲姓氏、旗籍、经历等,是老舍生平研究的重要依据。文章以老舍家族聚居地、墓地、出生地均在北京正黄旗地界,进而推定老舍是正黄旗,并补充“也许是正红旗吧”。[4]

1953年老舍为金受申介绍了北京文联的工作,1962年金受申为老舍祝寿称“缅怀四十年白发师生”,1963年老舍为《北京话语汇》作序赞金受申是“博闻广见的北京人”。[4]老舍之子舒乙则评价道:“北京犄角旮旯的事,没有他不知道的。”[22]在《正红旗下》创作过程中,老舍常常与金受申交流自己的书稿,并对金受申的意见非常重视。然而书稿未完成,老舍便因不忍文革迫害自杀,金受申亦于1968年1月因病辞世。[4]

注释

[编辑]
  1. ^ 方家胡同小学[8]:20
  2. ^ 2.0 2.1 北京市第一中学[8]:2-3
  3. ^ 位于阜成门锦什坊街武定侯胡同[12]后改名为武定小学,[8]:89今已不存。
  4. ^ 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8]:4
  5. ^ 今黑芝麻胡同小学之前身。[9]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门牌改为五道营胡同99号,已拆除。[10]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魏超. 《立言画刊》视域下的北京演剧(1938-1945) (硕士论文). 山西师范大学. 2021-05-20. doi:10.27287/d.cnki.gsxsu.2021.000817 (中文(简体)). 
  2. ^ 2.0 2.1 2.2 2.3 2.4 石继昌. 京华掌故首“金”、“张”.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 春明旧事.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6. ISBN 978-7-200-0310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4-22) –通过中国新闻网 (中文(简体)). 
  3. ^ 史宁. 翻译家眼中的故都旧影. 文汇报 (上海: 上海报业集团). 2020-02-22: 8 [202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6) (中文(简体)).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付立松. 金受申《老舍的身世》考释. 民族文学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2023, (1): 68-77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0) (中文(简体)). 
  5. ^ 正白旗满族习俗管窥.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2009-02-17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中文(简体)). 
  6. ^ 6.0 6.1 6.2 6.3 6.4 爱新觉罗·瀛生. 忆同门学长受申(代跋). 老北京与满族.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077-2470-7 (中文(简体)). 
  7. ^ 7.0 7.1 7.2 7.3 7.4 7.5 傅耕野. “北京通”金受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 文史资料选编第42辑.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2 (中文(简体)). 
  8. ^ 8.0 8.1 8.2 8.3 北京市教育志编纂委员 (编). 北京普通教育志稿·中卷.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1. ISBN 7-200-04266-8. 
  9. ^ 9.0 9.1 9.2 9.3 9.4 9.5 李其功. 从金受申的脉案笺说起. 北京晚报 (北京: 北京日报社). 2019-01-03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通过北晚新视觉网 (中文(简体)). 
  10. ^ 10.0 10.1 10.2 10.3 祁建. 金受申和五道营胡同. 北京观察 (北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 2007, (10): 63-64 (中文(简体)). 
  11. ^ 蒙木. 为什么是“旗人风华”——一本老北京民俗小说的海内外奇遇与家国寄寓. 北京观察 (北京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 2021, (9)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中文(简体)). 
  12. ^ 張哲農. 北京之表演平民學校 (PDF).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27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1-25). 
  13. ^ 祁建. 金受申与五道营胡同. 北京档案 (北京: 北京市档案馆). 2013, (4)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中文(简体)). 
  14. ^ 金受申.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中文(简体)).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元尚. “北京通”金受申的通达之笔. 北京日报. 北京: 北京日报社. 2008-08-28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通过中国民俗学网 (中文(简体)). 
  16. ^ 16.0 16.1 16.2 杨良志. 五道营走出金受申 (PDF). 新东城报 (北京: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 2013-03-01 [2024-01-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1-26) (中文(简体)). 
  17. ^ 陈治文. 评《北京话语汇》. 近现代汉语研究文存.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01-01 [2024-01-25]. ISBN 978-7-5097-49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中文(简体)). 
  18. ^ 金玉蓉. 《北平风物》:在台湾追忆三四十年代的老北京. 界面新闻 · 文化. 上海: 上海报业集团. 2016-04-27 [202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6) (中文(简体)). 
  19. ^ 吴晓铃. 老北京忆旧——读《老北京的生活》兼怀金受申. 人民日报 (北京: 人民日报社). 1990-11-16 [200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9-26) –通过新华网 (中文(简体)). 
  20. ^ 戴凤春. 想起老天桥. 中国侨网. 北京: 中国新闻社. 2009-01-08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中文(简体)). 
  21. ^ 魏超; 孙俊士. 《立言画刊》视阈下的北京京剧演剧市场. 戏剧之家 (武汉: 湖北省戏剧家协会). 2021, (10): 38-39 (中文(简体)). 
  22. ^ 通州首家社区京味文化体验馆开放.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北京: 北京日报社. [2024-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6) (中文(简体)). 

拓展阅读

[编辑]
  1. ^ 金受申. 古今偽書考考释. 北平: 中華印刷局. 1924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2. ^ 金受申. 公孫龍子釋.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1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3. ^ 金受申. 稷下派之硏究.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3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4. ^ 金受申 (编). 国故概要. 北平: 易社. 1931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5. ^ 陳蔭榮講述 ; 金受申整理. 鬧花灯 : 評書. 北京: 通俗文藝出版社. 1956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6. ^ 陈蔭荣講述 ; 金受申整理 ; 墨浪插圖. 賈家樓. 北京: 通俗文藝出版社. 1956 [202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5). 
  7. ^ 金受申 (编). 北京话语汇. 北京: 商务印書館. 1965. OCLC 13957615. 
  8. ^ 金受申著;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东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 老北京的生活.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9. ISBN 9787200007756. 
  9. ^ 金受申; 杨良志选编. 金受申讲北京.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5. ISBN 9787200057935.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