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前任:赵峻
繼任:胡广
太尉
時代东汉
主君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
子堅
職官議郎→廣漢雒縣令→大將軍從事中郎→荊州刺史→泰山太守→將作大匠→大司農→太尉
籍貫漢中郡南鄭縣
出生公元93年
逝世公元147年
親屬
父親李郃
李基、李茲、李燮
李文姬

李固(93年—147年),子堅漢中郡南鄭縣[1]東漢太尉,司徒李郃之子。少有奇表,好學交賢,后数次以恩信平叛,推举良臣。于皇储之争上,两次反对外戚大将军梁冀立幼不立长,被梁冀陷害致死。

生平

[编辑]

李固相貌奇特,年輕時便以學問而著名[2],师事荀淑[3],而不应朝廷的征辟[4]

汉顺帝刘保时多有天灾,阳嘉二年(133年),郎顗[5]、卫尉贾建推荐李固[6]。李固上言宦官与外戚之弊,并建议消去乳母宋娥的封土、降外戚梁冀等的官职、谨慎尚书的人选和裁置宦官的数量。当时,馬融[7]、太史张衡[8]并对策。刘保以李固为第一[9][10],拜李固议郎,诸宦官皆谢罪[11]。宋娥与宦官作飞章诬陷李固,大司農黄尚、僕射黃瓊替李固求情,李固又得拜议郎,出为广汉郡雒县[12]。李固自解印绶归家,年中,大将军梁商請其為從事中郎[13]。李固劝告梁商整顿政事后可以功成身退,梁商不听[14]

永和元年(136年),司空王龚为太尉[15]。宦官诬陷太尉王龚,李固请求梁商施加援手,王龚得以釋罪[16]。十二月,象林人反[17]

永和二年(137年)五月,日南人反[18]。交阯刺史樊演发九真、交阯兵去救援。七月,九真、交阯士兵不满调度而反[19][20]

永和三年(138年),刘保召群臣议事,大臣们建议发荆、揚、兗、豫四州兵[21]。李固反驳,其大意为九真、交阯过于遥远,士兵伤、叛会很多,不如任用良将,使叛者自攻。朝廷依计行事[22],六月,叛者降[23]

荆州盗贼经年不能平,于是任用李固为荊州刺史。李固赦其罪过,令其自相招降,半年内平定了荆州[24]。李固推荐前桂陽太守欒巴[25]、長沙太守趙歷、桂陽太守辛巳[26],又奏江夏太守孔疇、南郡太守為昆[27]、南陽太守高賜等貪污。高賜等人贿赂大将军梁冀,梁冀飞书急救,李固不理,梁冀便徙李固为泰山太守[28]。泰山盗贼数年不定,李固裁減郡兵,以恩信招降,一年内将其平定[29]

汉安元年(142年)八月,刘保遣八使巡行诸郡[30]。因使者杜喬奏李固郡政为第一[31],徵李固为將作大匠[32]。李固上书推荐人才,又迁李固为大司農[33]。李固与廷尉吳雄建议罢免先前八使所劾奏的宦官亲属,并考察三府的令史与尚書郎,刘保同意[34]。李固又与光祿勳劉宣建议考察太守,亦被接受[35]

建康元年(144年)八月,冲帝刘炳即位,年二岁,太后梁妠掌权[36]。李固为太尉,与梁冀录尚书事[37]

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刘炳崩,徵清河王刘蒜[38]与勃海孝王劉鴻之子刘缵到京师[39]。因为外有盗贼,梁妠打算等待诸侯到京师后再发丧,李固劝说后,梁妠即日发丧[40]。李固以刘蒜年长有德,劝说梁冀立之,梁冀不听[41]。梁妠与梁冀立年八岁的刘缵为帝[42],梁妠依旧掌权[43]。当时为刘炳选造陵墓,李固建议以汉殇帝时的制度,于刘保陵墓中建其陵,以省役費,获得同意[44]。当时梁妠信任李固,有所听从,但梁冀专政,多与李固有冲突[45]。刘保时,官员多不讲资历,李固曾奏免百余人[46]。被免之人有怨,于是顺梁冀之意作飞章诬陷李固。梁冀请梁妠治其罪,梁妠不听[47]。飞章或为马融所写[48],但也有不同的意见[49]

本初元年(146年),梁妠要將妹妹梁女瑩嫁于蠡吾侯刘志,徵其到京師[50]。闰月,梁冀忌惮刘缵聪慧,令近臣下毒,刘缵急召李固,未及多言而崩[51][52]。李固劾举侍醫,梁冀畏惧自己的阴谋泄露,非常厌恶李固[53][54]。李固联名司徒胡廣、司空赵戒,写书给梁冀,劝其谨慎选择继位者,说:“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國之興衰,在此一舉。”梁冀召大臣议[55]。李固、胡廣、赵戒、大鴻臚杜喬皆以刘蒜有贤德且尊亲[56],当继位[57][58]。梁冀属意刘志,颇不得意[59]。先前,刘蒜没有对宦官曹騰还礼,得罪了宦官[60]。曹騰夜中去见梁冀,劝说道:“刘蒜严明,不如立刘志,可保富贵。”[61]明日,梁冀言辞激烈,群臣皆服,唯有李固、杜乔坚持意见,梁冀罢会。李固又上书劝说梁冀,梁冀大怒,说梁妠罢免李固[62][63]。梁妠与梁冀终立刘志为帝,年十五,梁妠掌权[64]。李固知道自己危險,遣三子歸鄉[65]

建和元年(147年),宦官唐衡左悺向刘志进谗言,说李固、杜乔认为他不堪帝位,刘志因而怨恨二人[66]。十一月,甘陵人劉文與南郡人劉鮪欲立刘蒜为帝,事发被杀[67][68]。梁冀因此诬陷李固与其同谋,将其下狱[69]。李固的门生王調、河內人趙承等數十人替李固诉冤,梁妠将其赦免。洛阳人高呼万岁。梁冀害怕,以旧案诬陷李固[70]。马融为梁冀写章,长史吴佑说:“李公之罪,成於卿手。李公即誅,卿何面目見天下之人乎?”[71]郡守奉旨杀害李固,时年五十四[72][73]。死前,李固给胡廣、趙戒写书,质问其为何顺从梁冀,并预感“漢家衰微,從此始矣。”[74]李固二子,李基、李茲皆死狱中,小子李燮得以逃脱[75]。梁冀将李固曝尸街头,敢收尸者加罪[76]。学生郭亮、董班去守尸,梁妠不加罪,允许其将李固埋葬[77]。李固的弟子整理李固所写的文章,作《德行》一篇[78]。李固之死开启了清流、浊流之争[79],也为党锢之祸埋下了伏笔[80]

家庭

[编辑]

祖父

[编辑]

[编辑]

子女

[编辑]
  • 李基,字憲公,長史[83]
  • 李茲,字季公,長史
  • 李文姬[84]
  • 李燮,河南尹

堂弟

[编辑]
  • 李歷,字季子,奉車都尉[85]

影响

[编辑]

毛泽东推荐江青读李固的《遗黄琼书》,告诫她立身处世“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人贵有自知之明”。

  江青:

  可读李固给黄琼书。就思想文章而论,都是一篇好文章。你的职务就是研究国内外动态,这已经是大任务了。此事我对你说了多次,不要说没有工作。此嘱。

  毛泽东

  1974年11月20日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後漢書·卷63》,出自范晔後漢書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東觀漢記

注释

[编辑]
  1. ^ s:後漢書/卷63:李固字子堅,漢中南鄭人
  2. ^ s:後漢書/卷63:固貌狀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龜文。少好學,常步行尋師,不遠千里。遂究覽墳籍,結交英賢。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風而來學。京師鹹歎曰:「是復為李公矣。」
  3. ^ s:後漢書/卷62:當世名賢李固、李膺等皆師宗之。
  4. ^ s:後漢書/卷63:司隸﹑益州並命郡舉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
  5. ^ s:後漢書/卷30下:顗又上書薦黃瓊、李固,並陳消災之術
  6. ^ 李贤注:續漢書曰「陽嘉二年,詔公卿舉敦樸之士,□尉賈建舉固」
  7. ^ s:後漢紀/卷18:扶風馬融獨對曰……
  8. ^ s:後漢紀/卷18:太史張衡對曰……
  9. ^ s:後漢紀/卷18:上覽眾對,以李固對為第一
  10. ^ 后汉书集解:沈钦韩曰:案融对碌碌无取,衡乃归咎于左雄,为胡广等讼冤。文人固陋如此,视固之直指近幸外戚,以感悟人主,有天壤之别矣。惜袁范各以意刊削,二书相校,同者才十之三,遂不得见元本。
  11. ^ s:後漢書/卷63:固對曰……順帝覽其對,多所納用,實時出阿母還弟捨,諸常侍悉叩頭謝罪,朝廷肅然。以固為議郎。
  12. ^ s:後漢書/卷63:而阿母宦者疾固言直,因詐飛章以陷其罪,事從中下。大司農黃尚等請之於大將軍梁商,又僕射黃瓊救明固事,久乃得拜議郎。出為廣漢雒令
  13. ^ s:後漢書/卷63:至白水關,解印綬,還漢中,杜門不交人事。歲中,梁商請為從事中郎。
  14. ^ s:後漢書/卷63:固欲令商先正風化,退辭高滿,乃奏記曰……商不能用。
  15. ^ s:後漢書/卷56:永和元年,拜太尉。
  16. ^ s:後漢書/卷56:龔深疾宦官專權,志在匡正,乃上書極言其狀,請加放斥。諸黃門恐懼,各使賓客誣奏龔罪,順帝命亟自實。前掾李固時為大將軍梁商從事中郎,乃奏記於商曰……商即言之於帝,事乃得釋。
  17. ^ s:後漢書/卷6:十二月,象林蠻夷叛。
  18. ^ s:後漢書/卷63:五月,日南叛蠻攻郡府。
  19. ^ s:後漢書/卷6:秋七月,九真、交阯二郡兵反。
  20. ^ s:後漢書/卷86:交阯刺史樊演發交阯、九真二郡兵萬餘人救之。兵士憚遠役,遂反,攻其府。
  21. ^ s:後漢書/卷86:明年,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屬,問其方略,皆議遣大將,發荆、楊、兗、豫四萬人赴之。
  22. ^ s:後漢書/卷86:大將軍從事中郎李固駁曰……四府悉從固議,即拜祝良爲九真太守,張喬爲交阯刺史。
  23. ^ s:後漢書/卷6:九真太守祝良、交阯刺史張喬慰誘日南叛蠻,降之,嶺外平。
  24. ^ s:後漢書/卷63:永和中,荊州盜賊起,彌年不定,乃以固為荊州刺史。固到,遣吏勞問境內,赦寇盜前釁,與之更始。於是賊帥夏密等斂其魁黨六百餘人,自縛歸首。固皆原之,遣還,使自相招集,開示威法。半歲閒,余類悉降,州內清平。
  25. ^ s:後漢書/卷57:荊州刺史李固薦巴治多,徵拜議郎
  26. ^ s:華陽國志/卷十:表薦長沙、桂陽太守趙歷、辛巳
  27. ^ s:華陽國志/卷十:奏免江夏、南陽、南郡太守孔疇、高賜、為昆等。州土自然安靜。
  28. ^ s:後漢書/卷63:上奏南陽太守高賜等臧穢。賜等懼罪,遂共重賂大將軍梁冀,冀為千里移檄,而固持之愈急。冀遂令徙固為太山太守。
  29. ^ s:後漢書/卷63:時太山盜賊屯聚歷年,郡兵常千人,追討不能制。固到,悉罷遣歸農,但選留任戰者百餘人,以恩信招誘之。未滿歲,賊皆弭散。
  30. ^ s:後漢書/卷63:丁卯,遣侍中杜喬,光祿大夫周舉,守光祿大夫郭遵、馮羨、欒巴、張綱、周栩、劉班等八人分行州、郡,班宣風化,舉實臧否。
  31. ^ s:後漢書/卷63:使徇察兗州。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為天下第一
  32. ^ s:後漢紀/卷19:薦泰山太守李固在郡忠能,徵固為將作大匠。
  33. ^ s:後漢書/卷63:上疏陳事曰……以固為大司農。
  34. ^ s:後漢書/卷63:先是周舉等八使案察天下,多所劾奏,其中並是宦者親屬,輒為請乞,詔遂令勿考。又舊任三府選令史,光祿試尚書郎,時皆特拜,不復選試。固乃與廷尉吳雄上疏,以為八使所糾,宜急誅罰,選舉署置,可歸有司。帝感其言,乃更下免八使所舉刺史、二千石,自是稀復特拜,切責三公,明加考察,朝廷稱善。
  35. ^ s:後漢書/卷63:乃復與光祿勳劉宣上言:「自頃選舉牧守,多非其人,至行無道,侵害百姓。又宜止盤遊,專心庶政。」帝納其言,於是下詔諸州劾奏守令以下,政有乖枉,遇人無惠者,免所居官;其奸穢重罪,收付詔獄。
  36. ^ s:後漢書/卷6:其年八月庚午,即皇帝位,年二歲。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
  37. ^ s:後漢書/卷63:以固為太尉,與梁冀參錄尚書事。
  38. ^ s:後漢書/卷6:永憙元年春正月戊戌,帝崩於玉堂前殿,年三歲。清河王蒜徵至京師。
  39. ^ s:後漢書/卷6:父勃海孝王鴻,母陳夫人。沖帝不豫,大將軍梁冀徵帝到洛陽都亭。
  40. ^ s:後漢書/卷63:梁太后以楊、徐盜賊盛強,恐驚擾致亂,使中常侍詔固等,欲須所徵諸王侯到乃發喪。固對曰……太后從之,即暮發喪。
  41. ^ s:後漢書/卷63:固以清河王蒜年長有德,欲立之,謂梁冀曰:「今當立帝,宜擇長年高明有德,任親政事者,願將軍審詳大計,察周、霍之立文、宣,戒鄧、閻之利幼弱。」冀不從。
  42. ^ s:後漢書/卷6:及沖帝崩,皇太后與冀定策禁中,丙辰,使冀持節,以王青蓋車迎帝入南宮。丁巳,封為建平侯,其日即皇帝位,年八歲。
  43. ^ s:後漢書/卷10下:復立質帝,猶秉朝政。
  44. ^ s:後漢書/卷63:時沖帝將北卜山陵,固乃議曰:「今處處寇賊,軍興用費加倍,新創憲陵,賦發非一。帝尚幼小,可起陵於憲陵塋內,依康陵制度,其於役費三分減一。」乃從固議。
  45. ^ s:後漢書/卷63:時太后以比遭不造,委任宰輔,固所匡正,每輒從用,其黃門宦者一皆斥遣,天下咸望遂平,而梁冀猜專,每相忌疾。
  46. ^ s:後漢書/卷63:初,順帝時諸所除官,多不以次,及固在事,奏免百餘人。
  47. ^ s:後漢書/卷63:此等既怨,又希望冀旨,遂共作飛章虛誣固罪曰……事奏,冀以白太后,使下其事。太后不聽,得免。
  48. ^ 李贤注:據〈吳佑傳〉,此章馬融之詞。
  49. ^ s:后汉书集解:沈钦韩曰:世以此章为马融所作,然史不指融名,又其罪为梁太后所寝得已。袁纪于桓帝初元,刘文谋立清河王,固等下狱乃云融为冀作表,吴祐谓融曰:李公之罪,成于卿手。范于祐传亦载其事。则融所奏即固被诛事不在质帝时,且既云飞章当没其主名,岂得先显撰造之人?其非融作明矣。
  50. ^ s:後漢書/卷7:本初元年,梁太后徵帝到夏門亭,將妻以女弟。
  51. ^ s:後漢書/卷6:閏月甲申,大將軍梁冀潛行鴆弒,帝崩於玉堂前殿,年九歲。
  52. ^ s:後漢書/卷63:冀忌帝聰慧,恐為後患,遂令左右進鴆。帝苦煩甚,使促召固。固入,前問:「陛下得患所由?」帝尚能言,曰:「食□餅,今腹中悶,得水尚可活。」時冀亦在側,曰:「恐吐,不可飲水。」語未絕而崩。
  53. ^ s:後漢書/卷63:固伏屍號哭,推舉侍醫。冀慮其事洩,大惡之。
  54. ^ 胡三省注:推舉者,劾舉其侍疾無狀,而推究其姦也。
  55. ^ s:後漢書/卷63:因議立嗣,固引司徒胡廣、司空趙戒,先與冀書曰……冀得書,乃召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大議所立。
  56. ^ 胡三省注:蒜於質帝爲兄,尊也。同出樂安王寵,親也。
  57. ^ s:後漢書/卷63:固、廣、戒及大鴻臚杜喬皆以為清河王蒜明德著聞,又屬最尊親,宜立為嗣。
  58. ^ s:後漢書/卷55:蒜為人嚴重,動止有度,朝臣太尉李固等莫不歸心焉。
  59. ^ s:後漢書/卷63:先是蠡吾侯志當取冀妹,時在京師,冀欲立之。觿論既異,憤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奪。
  60. ^ s:後漢書/卷55:初,中常侍曹騰謁蒜,蒜不為禮,宦者由此惡之。
  61. ^ s:後漢書/卷63:中常侍曹騰等聞而夜往說冀曰:「將軍累世有椒房之親,秉攝萬機,賓客縱橫,多有過差。清河王嚴明,若果立,則將軍受禍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貴可長保也。」
  62. ^ s:後漢書/卷63:明日重會公卿,冀意氣凶凶,而言辭激切。自胡廣、趙戒以下,莫不懾憚之。皆曰:「惟大將軍令。」而固獨與杜喬堅守本議。冀厲聲曰:「罷會。」固意既不從,猶望觿心可立,復以書勸冀。冀愈激怒,乃說太后先策免固,竟立蠡吾侯,是為桓帝。
  63. ^ s:後漢書/卷6:丁亥,太尉李固免。
  64. ^ s:後漢書/卷7:會質帝崩,太后遂與兄大將軍冀定策禁中,閏月庚寅,使冀持節,以王青蓋車迎帝入南宮,其日即皇帝位,時年十五。太后猶臨朝政。
  65. ^ s:後漢書/卷63:初,固既策罷,知不免禍,乃遣三子歸鄉里。
  66. ^ s:後漢書/卷63:宦者唐衡、左悺等因共譖於帝曰:「陛下前當即位,喬與李固抗議言上不堪奉漢宗祀。」帝亦怨之。
  67. ^ s:後漢書/卷55:甘陵人劉文與南郡妖賊劉鮪交通,訛言清河王當統天子,欲共立蒜。事發覺
  68. ^ s:後漢書/卷63:清河劉文反,殺國相射暠,欲立清河王蒜為天子;事覺伏誅。
  69. ^ s:後漢書/卷63:梁冀因此誣固與文、鮪共為妖言,下獄。
  70. ^ s:後漢書/卷63:門生勃海王調貫械上書,證固之枉,河內趙承等數十人亦要鈇鍎詣闕通訴,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獄,京師市裡皆稱萬歲。冀聞之大驚,畏固名德終為己害,乃更據奏前事
  71. ^ s:後漢書/卷64:時扶風馬融在坐,為冀章草,佑因謂融曰:「李公之罪,成於卿手。李公即誅,卿何面目見天下之人乎?」
  72. ^ s:後漢紀/卷21:郡守承旨殺之。
  73. ^ s:後漢書/卷63:遂誅之,時年五十四。
  74. ^ s:後漢書/卷63:臨命,與胡廣、趙戒書曰:「固受國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顧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圖一朝梁氏迷謬,公等曲從,以吉為凶,成事為敗乎?漢家衰微,從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祿,顛而不扶,傾覆大事,後之良史,豈有所私?固身已矣,於義得矣,夫復何言!」廣、戒得書悲籩,皆長歎流涕。
  75. ^ s:後漢書/卷63:州郡收固二子基、茲於郾城,皆死獄中。小子燮得脫亡命。
  76. ^ s:後漢書/卷63:冀乃封廣、戒而露固屍於四衢,令有敢臨者加其罪。
  77. ^ s:後漢書/卷63:固弟子汝南郭亮……乞收固屍……南陽人董班亦往哭固,而殉屍不肯去。太后憐之,乃聽得襚斂歸葬。
  78. ^ s:後漢書/卷63:固所著章、表、奏、議、教令、對策、記、銘凡十一篇。弟子趙承等悲歎不已,乃共論固言多,以為德行一篇。
  79. ^ 刘蓉. 三"李杜"事件与汉末政治. 史学月刊. 2007, (10): 27–33. 
  80. ^ 万青. 李固与后汉党锢之祸. 红河学院学报. 2005, 3 (4): 39–43. 
  81. ^ s:後漢書/卷82上:(李郃)父頡,以儒學稱,官至博士。
  82. ^ s:後漢書/卷82上:郃子固
  83. ^ 李贤注:袁宏紀曰,基字憲公,茲字季公,並為長史
  84. ^ s:後漢書/卷63:(李燮)姊文姬為同郡趙伯英妻
  85. ^ s:後漢書/卷82上:(李郃)弟子歷,字季子。清白有節,博學善交,與鄭玄、陳紀等相結。為新城長,政貴無為。亦好方術。時,天下旱,縣界特雨。官至奉車都尉。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