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楊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杨荣
杨荣
明《三才图会》载《少师杨文敏公像》
明《三才图会》载《少师杨文敏公像》
大明太子少師兼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
籍貫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建寧府建安縣
族裔漢族
原名楊子榮
字號字勉仁
諡號文敏
出生洪武三年(1371年)
大明福建建寧府建安縣
逝世正統五年(1440年)
大明浙江杭州府仁和縣武林驛
親屬楊達卿(祖父)
楊伯成(父)
楊恭楊讓楊錫(子)
楊貴芳、楊貴通(子)
楊奏、楊儼、楊倫、楊俊(孫)
楊儉、楊佶、楊倧、楊儆(孫)
楊偉、楊佐、楊儀、楊泰(孫)
楊曄楊旦(曾孫)
出身
  • 建文元年己卯科福建鄉試第一名舉人
  • 建文二年庚辰科進士出身
著作
  • 重修《明太祖實錄
  • 總裁《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
  • 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杨荣(1371年—1440年),原名子荣勉仁福建建寧府建安縣(今福建省建甌市)人。明朝內閣首輔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與楊士奇杨溥共稱“三楊”,其為“東楊”,是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文敏

生平

[编辑]

建文、永樂年間

[编辑]

建文元年(1399年),楊子榮考中己卯科福建鄉試第一名舉人。次年聯捷庚辰科二甲第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燕王朱棣起兵攻入應天府后,楊子榮迎謁問朱棣:“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朱棣聽後促騎馬謁陵,子榮遂得賞識[1]

明成祖即位后,他直入文淵閣,并改名楊榮。當時內閣一共七人,楊榮年紀最少且警敏。一日,寧夏急報被圍,朱棣急召內閣商議,而當時只有楊榮值班,於是朱棣示其奏報。楊榮則稱:“寧夏城堅固,人人都習武,況且奏摺已經過去十日,現在圍困肯定已解。”到半夜,果然解圍的奏報抵達。明成祖因此大贊楊榮[2]江西發生盜亂,朝廷派遣使者招撫,之後又派都督韓觀派兵隨後跟上。后招撫的奏報抵達,朱棣欲賞賜韓觀。楊榮則勸阻:“計發奏時,觀尚未至,不得論功。”朱棣日益器重他,之後升至侍講。儲君確立后,晉升爲右諭德,仍然兼任翰林院職位,賜二品服。朱棣為人威嚴,與大臣議事未決時或會發怒。而楊榮每次趕到即解決事情[3]

永樂五年(1408年),楊榮奉命趕往甘肅處理軍務,沿途記錄山川形勢,考察軍隊百姓,并檢查城堡守衛,還奏武英殿。當時正值盛暑,成祖大悅,并親自為楊榮切西瓜。不久,楊榮晋右庶子,仍兼任原職。次年,因父喪歸里,下葬後隨即再起。次年,楊榮因母喪乞歸,成祖以北巡時間急迫而不予批准,并命其與胡廣金幼孜隨行。甘肅總兵官何福脫脫不花等請降,楊榮再赴甘肅,偕同何福受降,并持節即軍中封何福為寧遠侯[4]。之後趕往寧夏,與寧陽侯陳懋規畫邊疆事務,回朝后奏請十事,均得到成祖批准採納[5]

永樂八年(1411年),楊榮隨成祖北征,抵達臚朐河,解決兵餉問題。次年,乞求回籍奔喪,成祖命中官護行。楊榮返回后,成祖問及福建民情及當年豐歉,楊榮具對。之後,奉旨在文華殿侍奉諸位皇孫讀書[6]。永樂十年,甘肅守臣宋琥進言,蒙古有叛亂恐為邊疆後患。朱棣於是派遣楊榮抵達陝西,與豐城侯李彬探討進兵方略。楊榮回朝后奏報:“冬天並非出兵時候,且有罪的人不過數人,不宜出兵。”朱棣於是接受其言,叛者也投降了。次年,楊榮與胡廣、金幼孜再次跟從成祖北巡。再一年,北征瓦剌,皇太孫朱瞻基隨行。朱棣命楊榮在軍中給朱瞻基講說經史,兼領尚寶事。之後朱棣下令,凡是宣詔出令以及旗志符驗,必須經過楊榮奏報才得以發送[7]。永樂十四年,其與金幼孜俱進翰林學士,仍兼庶子,跟從返回京師。明年,再次跟隨朱棣親征[8]

永樂十六年(1419年),胡廣去世,楊榮掌管翰林院事,朝中大臣多有嫉妒楊榮,并欲疏遠,共同舉薦其擔任國子監祭酒。朱棣則表示不可,諸位大臣不再敢言。兩年后,他晋升為文淵閣大學士,仍然兼任翰林學士。次年,跟隨朱棣遷都北京[9]。永樂二十年,再次跟隨北征出塞,還師后,朱棣勞賞將士,分四等賜宴,楊榮、金幼孜列前席、受上賞。不久,再次征討阿魯台,有人請調用建文時江西所集民兵,朱棣諮詢楊榮,他對答到:“陛下許諾百姓復業剛二十年,一旦再征用,恐怕難以示信于天下。”朱棣遂打消此法。次年,跟隨出塞,軍務均委託楊榮,朱棣稱其為“楊學士”而不直呼其名[10]。又過一年,楊榮再次跟隨北征,當時朱棣已經五次親征,士兵飢凍,饋運不繼,死者十有二三。明軍抵達答蘭納木兒河,仍然不見敵軍。朱棣問群臣是否繼續前進,大臣紛紛唯唯諾諾,只有楊榮、金幼孜進言班師回朝。朱棣遂同意[11]

部隊撤退到榆木川,朱棣駕崩。中官馬雲等人不知所措,只能與楊榮、金幼孜進入御幄商議。兩人則稱,部隊現在在外,離京師尚遠,應該秘不發喪。以禮入斂、熔錫為椑,載置於輿中。而每日的進膳則如常,但日益嚴厲軍令,使人無法預測。此外楊榮與少監海壽率先馳入南京告訴太子朱高炽訃告。抵達后,朱高炽命其與蹇義楊士奇急議籌備事項[12]

另在永樂末期,江浙四川有賊亂,臣議發兵平定。當時朱棣在塞外,奏摺抵達后朱棣拿給楊榮看。他表示:“愚民因官員而受苦,不得已相聚自保。如果派兵,只會使其更團結而不宜解決問題。應當派使招撫,不應當再發兵。”朱棣聽從,之後果然平定盜患[13]。楊榮雖然論事激烈,不能容忍他人過錯。但遇到他人觸怒明成祖,其往往能夠以微言導帝意,使問題得以解決。夏原吉李時勉等人得以不死,都御史劉觀得以免除戍邊,都仰賴于楊榮之力[14]

洪熙、宣德年間

[编辑]

明仁宗即位后,楊榮晋升為太常卿。之後再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不久,再晋升工部尚書,食三份俸祿(太常寺大學士工部)。當時楊士奇、黃淮均辭去尚書的俸祿。楊榮、金幼孜亦固辭,不被批准[15]

宣德元年,明宣宗即位不久,漢王朱高煦即起兵謀反。宣宗召見楊榮商討對策,楊榮率先請宣宗帥部親征,稱:“對方認為陛下剛立,肯定不會自己出行。現在我們出其不意,以天威降臨,事無不成。”宣宗於是同意此法,抵達樂安后,朱高煦投降。部隊還師后,以決策論功,楊榮受上賞,賜五枚銀章[16]。宣德三年,跟從宣宗北巡邊界,抵達遵化時,聽聞兀良哈將騷擾邊界,宣宗於是留下隨從文臣,獨命楊榮跟從。於是率輕騎出擊喜峰口,破敵而還。兩年后,晋升楊榮為太子少傅,楊榮因此辭去大學士俸祿。宣德九年,再次跟隨宣宗北巡邊界,抵達洗馬林后班師[17]

自明成祖攻佔交阯(現越南)并設置交阯布政使司后,該地區屢次叛變。明朝屢次發兵征討均戰敗。交阯黎利派人偽請立陳氏後人。宣宗也厭惡兵戰,預備答應其請求。英國公張輔、戶部尚書蹇義等大臣以下數人都稱,賜其無名,反而只會示弱于天下[18]。宣宗於是召見楊士奇、楊榮商議,兩人力言稱:“陛下體恤百姓,不是無名之舉;漢朝放棄珠崖郡,史書都以此為美談,不是示弱。請許其方便。”於是宣宗下令命選擇使者出使交阯。從此,明朝放棄交阯并罷兵,每年省出軍費上億兩[19][20]

正統年間

[编辑]

明英宗即位后,明廷仍然倚重楊榮如故。正統三年,其與楊士奇共進少師。兩年后,乞求歸展墓,英宗命中官護送。在抵達武林驛時去世。贈太師,諡文敏,世代襲都指揮使[21]

著作

[编辑]

楊榮為四朝元老,能謀善斷。因進諫有方、處事大體,所以恩寵能夠始終不變。其擔任《明太祖實錄》的重修以及《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的總裁官[22]。此外,其還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明史》(卷148):楊榮,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榮。建文二年進士。授編修。成祖初入京,榮迎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駕謁陵。自是遂受知。
  2. ^ 明史》(卷148):“既即位,簡入文淵閣,為更名榮。同值七人,榮最少,警敏。一日晚,寧夏報被圍。召七人,皆已出,獨榮在,帝示以奏。榮曰:「寧夏城堅,人皆習戰,奏上已十余日,圍解矣。」夜半,果奏圍解。帝謂榮曰:「何料之審也!」”
  3. ^ 明史》(卷148):“江西盜起,遣使撫諭,而令都督韓觀將兵繼其後。賊就撫奏至,帝欲賜敕勞觀。榮曰:「計發奏時,觀尚未至,不得論功。」帝益重之,再遷至侍講。太子立,進右諭德,仍兼前職,與在直諸臣同賜二品服。評議諸司事宜,稱旨,復賜衣幣。帝威嚴,與諸大臣議事未決,或至發怒。榮至,輒為霽顏,事亦遂決。”
  4. ^ 明史》(卷148):五年,命往甘肅經畫軍務,所過覽山川形勢,察軍民,閱城堡。還奏武英殿。帝大悅,值盛暑,親剖瓜啖之。尋進右庶子,兼職如故。明年以父喪給傳歸。既葬,起複視事。又明年,母喪乞歸。帝以北行期迫不許,命同胡廣、金幼孜扈從。甘肅總兵官何福言脫脫不花等請降,需命於亦集乃。命榮往甘肅偕福受降,持節即軍中封福寧遠侯。
  5. ^ 明史》(卷148):“因至寧夏,與寧陽侯陳懋規畫邊務。還陳便宜十事。帝嘉納之。
  6. ^ 明史》(卷148):八年從出塞,次臚朐河。選勇士三百人為衛,不以隸諸將,令榮領之。師旋,餉不繼。榮請盡以供御之余給軍,而令軍中有餘者得相貸,入塞,官為倍償。軍賴以濟。明年乞奔喪,命中官護行。還詢閩中民情及歲豐歉,榮具以對。尋命侍諸皇孫讀書文華殿。
  7. ^ 明史》(卷148):十年,甘肅守臣宋琥言,叛寇老的罕逃赤斤蒙古,且為邊患。乃復遣榮至陝西,會豐城侯李彬議進兵方略。榮還奏言:「隆冬非用兵時,且有罪不過數人,兵未可出。」帝從其言,叛者亦降。明年復與廣、幼孜從北巡。又明年征瓦剌,太孫侍行。帝命榮以間陳說經史,兼領尚寶事。凡宣詔出令,及旗志符驗,必得榮奏乃發。
  8. ^ 明史》(卷148):帝嘗晚坐行幄,召榮計兵食。榮對曰:「擇將屯田,訓練有方,耕耨有時,即兵食足矣。」十四年與金幼孜俱進翰林學士,仍兼庶子,從還京師。明年復從北征。
  9. ^ 明史》(卷148):十六年,胡廣卒,命榮掌翰林院事,益見親任。諸大臣多忌榮,欲疏之,共舉為祭酒。帝曰:「吾固知其可,第求代榮者。」諸大臣乃不敢言。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兼學士如故。明年定都北京。會三殿災,榮麾衛士出圖籍制誥,舁東華門外。帝褒之。榮與幼孜陳便宜十事。報可。
  10. ^ 明史》(卷148):二十年,復從出塞,軍事悉令參決,賚予優渥。師還,勞將士,分四等賜宴,榮、幼孜皆列前席,受上賞。已,復下詔征阿魯台。或請調建文時江西所集民兵。帝問榮。榮曰:「陛下許民復業且二十年,一旦復征之,非示天下信。」從之。明年從出塞,軍務悉委榮,晝夜見無時。帝時稱「楊學士」,不名也。
  11. ^ 明史》(卷148):又明年復從北征。當是時,帝凡五出塞,士卒飢凍,饋運不繼,死亡十二三。大軍抵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帝問群臣當復進否,群臣唯唯,惟榮、幼孜從容言宜班師。帝許之。
  12. ^ 明史》(卷148):還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馬雲等莫知所措,密與榮、幼孜入御幄議。二人議:六師在外,去京師尚遠,秘不發喪。以禮斂,熔錫為椑,載輿中。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或請因他事為敕,馳報皇太子。二人曰:「誰敢爾!先帝在則稱敕,賓天而稱敕,詐也,罪不小。」眾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遺命傳位意,啟太子。榮與少監海壽先馳訃。既至,太子命與蹇義、楊士奇議諸所宜行者。
  13. ^ 明史》(卷148):永樂末,浙、閩山賊起,議發兵。帝時在塞外,奏至,以示榮。榮曰:「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將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撫,當不煩兵。」從之,盜果息。
  14. ^ 明史》(卷148):論事激發,不能容人過。然遇人觸帝怒致不測,往往以微言導帝意,輒得解。夏原吉、李時勉之不死,都御史劉觀之免戍邊,皆賴其力。
  15. ^ 明史》(卷148):“仁宗即位,進太常卿,余官如故。尋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既而有言榮當大行時,所行喪禮及處分軍事狀。帝賜敕褒勞,賚予甚厚。進工部尚書,食三祿。時士奇、淮皆辭尚書祿,榮、幼孜亦固辭。不允。”
  16. ^ 明史》(卷148):“宣德元年,漢王高煦反。帝召榮等定計。榮首請帝親征,曰:「彼謂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臨之,事無不濟。」帝從其計。至樂安,高煦出降。師還,以決策功,受上賞,賜銀章五,褒予甚至。”
  17. ^ 明史》(卷148):“三年從帝巡邊,至遵化。聞兀良哈將寇邊,帝留扈行諸文臣於大營,獨命榮從。自將輕騎出喜峰口,破敵而還。五年進少傅,辭大學士祿。九年復從巡邊,至洗馬林而還。”
  18. ^ 明史》(卷148):“時交阯數叛。屢發大軍征討,皆敗沒。交阯黎利遣人偽請立陳氏後。帝亦厭兵,欲許之。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以下,皆言與之無名,徒示弱天下。”
  19. ^ 明史》(卷148):“帝召士奇、榮謀。二人力言:「陛下恤民命以綏荒服,不為無名。漢棄珠厓,前史以為美談,不為示弱,許之便。」尋命擇使交阯者。蹇義薦伏伯安口辨。士奇曰:「言不忠信,雖蠻貊之邦不可行。伯安小人,往且辱國。」帝是之,別遣使。於是棄交阯,罷兵,歲省軍興巨萬。”
  20. ^ 明史》(卷148):“安南之棄,諸大臣多謂不可,獨榮與士奇力言不宜以荒服疲中國。其老成持重類如此。”
  21. ^ 明史》(卷148):英宗即位,委寄如故。正統三年,與士奇俱進少師。五年乞歸展墓,命中官護行。還至武林驛而卒,年七十。贈太師,諡文敏,授世襲都指揮使。
  22. ^ 明史》(卷148):“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嘗語人曰:「事君有體,進諫有方,以悻直取禍,吾不為也。」故其恩遇亦始終無間。重修《太祖實錄》及太宗、仁、宣三朝《實錄》,皆為總裁官。先後賜賚,不可勝計。性喜賓客,雖貴盛無稍崖岸,士多歸心焉。或謂榮處國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節,亦頗類之。”

相關條目

[编辑]
官衔
前任:
胡廣
明朝內閣首輔
1418年—1424年
繼任:
楊士奇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