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811年大彗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811年大彗星
威廉·亨利·史密斯所繪的1811年大彗星
發現
發現者奧諾雷·弗洛熱爾格
發現日1811年3月25日
臨時編號C/1811 F1
軌道特性
曆元2382760.5
遠日點423 AU
近日點1.04 AU
半長軸212.4 AU
離心率0.995125
週期小於3096年
軌道傾角106.9°
歷次近日點
日期
1811年9月12日
下次近日點
日期
N/A

1811年大彗星C/1811 F1)為一顆19世紀長週期彗星,為法國天文學家奧諾雷·弗洛熱爾格(Honore Flaugergues)在1811年3月25日所發現,當時彗星距離太陽為2.7天文單位(AU)。彗星在1811年9月12日通過近日點彗尾長度超過60度。在1811年10月,彗星達到最大亮度0等。

發現

[编辑]

1811年大彗星為法國天文學家奧諾雷·弗洛熱爾格在1811年3月25日所發現,當時彗星距離太陽為2.7天文單位(AU),當時位於南船座的夜空。彗星被光遮住幾天之後,另一位法國天文學家尚-路易斯·龐士(Jean-Louis Pons)也在4月11日發現了這顆彗星,而德國天文學家弗蘭茨·薩韋爾·馮·扎克男爵於同一天晚上證實弗洛熱爾格發現彗星的事實[1]

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卡爾·布克哈特(Johann Karl Burckhardt)於1811年6月第一次臨時計算出彗星的公轉軌道。根據這些計算,海因里希·威廉·馬特烏斯·奧伯斯做出預測,彗星將會於1811年末變得非常明亮。

觀測

[编辑]

從1811年5月至8月為止,由於彗星位於低角度的夜空並受到暮光的影響,這顆彗星很難被發現。1811年8月間,弗洛熱爾格和奧伯斯都能夠於小獅座發現它的蹤跡。藉由彗星搜尋望遠鏡的幫助[1] ,奧伯斯指出,彗星形成一個小而獨特的尾部,由兩條射線組成的拋物線。到了九月,位於大熊座的彗星,已經成為夜空中一個耀眼的天體,因為它已經逐漸接近近日點威廉·赫歇爾指出,直到10月6日為止,彗星都擁有一條25°長的彗尾[1]

到了1812年1月,這顆彗星的亮度已經開始減弱。一些天文學家繼續觀察彗星幾個月的時間,文森特·維希涅夫斯基(Vincent Wisniewski)最後在1812年8月12日於新切爾卡斯克觀測到該彗星,並指出彗星的亮度只能勉強達到視星等11等[1]

1811年大彗星被認為有一個特大的彗髮,可能超過100萬英里,比太陽直徑還大百分之五十[2]。後來估計這顆彗星的核心直徑介於30-40公里之間[3],公轉軌道週期為3,757年(後來調整為3,065年)。因為1811年大彗星擁有巨大且活躍的彗核,所以既使彗星並沒有特別接近太陽或地球,彗星仍然是相當耀眼的,這個特徵與海爾·博普彗星相當類似。

肉眼可以直接觀察彗星的時間長達260天,為當時最久的紀錄,直到1997年的海爾·博普彗星才打破這個紀錄。

文化

[编辑]

1811年大彗星對於天文學家以外的民眾似乎有一個特別的影響。藝術家約翰·林奈爾(John Linnell)和威廉·布萊克都親眼目睹這顆彗星,約翰·林奈爾因此創作出幾幅小作品,而威廉·布萊克則可能將彗星結合在著名的畫作《幽靈》(The Ghost of a Flea)中[4]

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的名著《戰爭與和平》中,曾描述主角皮埃爾·別祖霍夫觀察這顆「巨大而燦爛的彗星[...]有人認為這預示著各種困境和世界的盡頭」。1811年大彗星被普遍認為有預示著拿破崙入侵俄羅斯(甚至被稱為「拿破崙的彗星」[5] )和1812年戰爭等事件。

1811年生產的葡萄酒特別優良,商人藉此在多年之後以彗星之酒(Comet vintages)的名稱,以昂貴的價格來銷售葡萄酒。1992年的浪漫喜劇冒險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年》(Year of the Comet)根據這個前提,描述追求一瓶拿破崙於大彗星來臨的那一年所瓶裝的葡萄酒,並於現代出現的故事。這部片由影星佩內洛普·安·米勒(Penelope Ann Miller)、蒂姆·達利(Tim Daly)和法國電影的傳奇人物路易斯·喬丹(他退休前所主演的最後一部電影,後來他居住於法國南部)所主演 [6]

天文學家也發現該彗星的一個令人難忘的景象,英國天文學家威廉·亨利·史密斯(William Henry Smyth)比較1811年大彗星與多納蒂彗星,說:作為一個單純的觀測對象,1811年大彗星的彗尾更令人感到有趣,彗星核心也更加鮮明[7]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Kronk, G. W., Cometography - C/1811 F1 (Great Comet), [2008-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2. ^ Burnham, Robert & Levy, David H., Great Come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3, 2000, ISBN 0521646006 .
  3. ^ Gary W. Kronk. The Comet Primer. Cometography.com. [2011-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7). 
  4. ^ Olson, Roberta J. M.; Pasachoff, Jay M. & Pillinger, Colin, Fire in the Sky: Comets and Meteors, the Decisive Centuries, in British Art and Sci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0–121, 1999, ISBN 0521663598 .
  5. ^ Olson, Pasachoff & Pillinger 1999,第138頁.
  6. ^ Moore, Patrick, The Data Book of Astronomy, Philadelphia: CRC Press: 233, 2000, ISBN 0750306203 .
  7. ^ Smyth, Kronk, G. W. , 编, Cometography: A Catalog of Comets 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7, 2003, ISBN 0521585058 .

外部連結

[编辑]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