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Doctrina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Doctrina,在中文一般翻譯為教義教條主義學說等等(但各翻譯都有不完全對應原詞語),指一組被相信是真實無誤的理念信仰。將信仰內容,或是學說、教導內容、權威性的指示、原理,加以法典化(codification),成文或不成文的成為某個信仰體系中的基礎部份,被教導給他人,就稱為教義。

在現代漢語中,教義這個名詞可以被當成doctrinadoctrine[1],或dogma的譯名[2]

字源

[编辑]

教義這個名詞,在中古漢語出現,意指由師長傳授的義理,可使用來指禮教儒教[3][4][5],也常使用在佛教中,被用來指釋迦牟尼的教誨[6],又可稱「教法」[7]。在明朝,基督教再度傳入中國時,這也被使用在指基督教的學說[8]。因為與DoctrineDogma意義相近,在現代漢語中,採取格義手法,將這兩個名詞皆漢譯為教義。

拉丁語與Dogma

[编辑]

Dogmadoctrine同義詞,因此在漢語中,都被譯為教義。但這兩個單字,在不同教派中,可能有不同涵義。doctrine又可被譯為教理

一般來說,天主教認為,教義(英語:dogma)是一種經過正式會議肯定過的信仰內容,而教理(doctrina)只是由教會或是某個導師,根據教義(英語:dogma),進一步歸結出的非正式信仰原理,可以作為教育信徒之用,但是具備較低的權威性。但是這個定義不一定適用於基督教新教教會。包括原罪三位一體等,都被視為是一個教理(doctrine)。

在系統神學中,將耶穌及教會的所有教導,歸類為doctrine,而Dogma是所有doctrine中的共通基礎。這個定義後來進入宗教學及比較宗教學中,將某個宗教或教派中的各種學說,被稱為doctrine;而Dogma被認為是一個宗教中最基礎不可更動的部份。

doctrinadoctrine

[编辑]

在基督教及宗教領域中,doctrinadoctrine有多種譯名。應用在天主教會與基督教會中,專指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原理時,經常被譯為教義或教理,如《論基督教教義》(拉丁語De doctrina christiana),另一個例子為摩門教的《教義和聖約》(Doctrine and Covenants)。因為跟Dogma的意義相近,也因此在漢語中使用相同的譯名[9]

doctrina,字面意義為教導、教育、學習、學科,這個單字與doctor(教師),或docere(教學,去教導某人)有共同起源。在希臘文中的對應字為κατηχέω(katēcheō),原義為口頭上的教導、口傳教義,它有可能可以被追源到dukrn

doctrina被應用在拉丁文《新約》的翻譯上。對應到希臘文新約,doctrina可以對應到不同的希臘文名詞,如在《提摩太前書》中,doctrina對應到διδασκαλία(didaskalia),其字義為教訓;但在《提摩太後書》,διδαχή也被譯為doctrina。一般來說,在中世紀,doctrina被理解為基督教的基本原理及學說,並進入歐洲各語言中。經由拉丁語及法語,在14世紀時首次進入中古英語,成為Doctrineκατηχέω另外進入英語,成為教義問答(英語:Catechism)的字根。

Doctrine,在《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Bible)中,對應到doctrina這個名詞,被用來指基督的教導[10]、宗教及道德上的教導,被譯為教理[11]教義[12],道理[13],教訓[14],或訓誨[15]

在天主教會中,以信理部拉丁語Congregatio pro Doctrina Fidei)負責天主教教義的一致與純正。天主教會與新教會之間,也針對於不同教義間進行交流,並發表聯合聲明。例如在1999年發布的《關於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英語: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

卡爾·巴特認為,教義是一種信仰的行動,是基督徒對於上帝啟示的回應。

喬治·林貝克在《教義的本質》(The Nature of Doctrine)一書中,將各種對於教義的理論歸納為三大類,包括「認知-命題」論(the Cognitive-Propositionalist Theory)、「經驗-表現」論(the Experiential-Expressivist Theory)和「文化-語言」論(the Cultural-Linguistic Theory)。他主張應該將教義視為是宗教文化中的一種文法規則[16]

Doctrine的其他用法

[编辑]

doctrine這個名詞最早使用於宗教範圍中,一般來說,教義是指由教會或是某個宗教團體,對外發布的一組宗教原理。但這個名詞可以被應用在包括如到政治、法律、軍事各領域。在漢語中,对应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翻译,如教法教理教条教义原理主义學說信條教誨等。

思想及哲學

[编辑]

在思想、哲學及科學中,通常被譯為學說主義、法則或是信條,是對於某個思想流派或哲學家,其思想及信仰的原則性概括。例如佛洛伊德學說(The Doctrine of Freud),三民主義(San-min Doctrine)等。

在明治時代,福地源一郎以上古漢語中的「主義」,用來翻譯英語中的principle。因為在英語中principle,與doctrine是同義詞,因此也被用來翻譯doctrine,這個譯法隨後傳入中國。在明治時代後期,「主義」一詞主要被用來翻譯英文中有後綴字-ism的名詞,但用主義來譯doctrine的譯名仍然在漢語中被保留下來。

政治及外交

[编辑]

政治外交領域中,doctrine原理(principle)為同義詞,通常被譯為主義,意指某個政黨或是執政者,對於某方面的政治行動,作出的原則性宣示,表明其政策方向。常見於美語之中,例如杜魯門主義(Truman Doctrine)、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哈尔斯坦主义(德語:Hallstein-Doktrin)。

法律

[编辑]

法律法哲學中,常被譯為原則、學說。在普通法體系中,原則是經由歷史經驗及法學思辯後,對於法律的應用及解釋方法,歸結出的基本原理及基礎。例如優先銷售原則(英語:First-sale doctrine)、合理使用原則、正當防衛原則。

軍事

[编辑]

軍事領域中,常被譯為準則或學說,意指軍事力量(軍隊)如何進行軍事行動,發起戰役,進行交戰以及達成軍事目標的基本思想與原理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天主教英漢袖珍辭典》〈doctrine〉:「1. 教義;教理;道理;信條;教誨,指教會的訓示,是以(導師)基督所傳授的教誨-福音的救贖喜訊為主題,有系統的闡釋基督宗教的教義。2. 學說;學理;主義。拉丁文為doctrina。」
  2. ^ 《天主教英漢袖珍辭典》〈dogma〉:「信條;信理;教條;教理;教義;定論。指教會對天主啟示的信仰或道德真理的隆重宣示,要求全球教友信服。又稱 dogma of faith 信德的道理。拉丁文稱作 dogma de fide 。 」
  3. ^ 《後漢書》卷30:「郎顗﹑襄楷能仰瞻俯察,參諸人事,禍福吉凶既應,引之教義亦明。此蓋道術所以有補于時,後人所當取鑒者也。」
  4. ^ 《北史》〈薛辯傳〉:「砥行礪心,困而彌篤,服膺教義,爰至長成。」
  5. ^ 《北史》〈隋本紀〉:「壬午,詔曰:『武有七德,先之以安民;政有六本,興之以教義。』」
  6. ^ 沈休文〈究竟慈悲論〉:「釋氏之教義本慈悲。慈悲之要,全生為重。」收入《廣弘明集》卷6。
  7. ^ 《舊唐書》卷1〈高祖本紀〉:「朕膺期馭宇,興隆教法,志思利益,情在護持。欲使玉石區分,薰蕕有辨,長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從沙汰。諸僧、尼、道士、女寇等,有精勤練行、守戒律者,並令大寺觀居住,給衣食,勿令乏短。其不能精進、戒行有闕、不堪供養者,並令罷遣,各還桑梓。」
  8. ^ 《三山論學記》:「明季耶穌會士利用天文歷算以傳其教法,因創天學之名,實神學也。」
  9. ^ 林鴻信《基督宗教思想史》:「英文稱教義為Dogma,源自希臘字dogma……在希臘哲學中,用以指某一個哲學派別的看法與主張;初代教會使用此字來表示基督教會所信仰,主張等。因現代英文的Dogma帶有負面意涵,具有獨斷之意,常用來表達獨斷獨行或死守教條,而且又衍生出教條主義(Dogmatism)此一負面用語,因此現今已經很少使用Dogma來指教義,而以另一個字Doctrine(源自拉丁文doctrina)取代。Doctrine的原意為教導,因為教義是基督教會的教導與主張。一般而言,研究基督教宗教教義的歷史,稱為基督宗教教義史(History of Christian Doctrines),而研究基督宗教教義思想的學門則稱為教義學(Dogmatics)。」
  10. ^ 《欽定版聖經》Hebrews 6:3, "Therefore leaving the principles of the doctrine of Christ, let us go on unto perfection."
  11. ^ 《思高聖經》〈希伯來書〉6:3:「因此,讓我們擱下論基督的初級教理,而努力向成全的課程邁進。」
  12. ^ 《思高聖經》〈瑪竇福音〉15:9:「他們恭敬我也是假的,因為他們所講授的教義是人的規律。」
    《欽定版聖經》Matthew 15:9, "But in vain they do worship me, teaching for doctrines the commandments of men."
  13. ^ 《中文和合本》〈希伯來書〉6:3:「所以,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
  14. ^ 《中文和合本》〈約翰福音〉18:19:「大祭司就以耶穌的門徒和他的教訓盤問他。」
    《思高聖經》〈若望福音〉18:19:「大司祭就有關他的門徒和他的教義審問耶穌。」
    《欽定版聖經》John 18:19, "The high priest then asked Jesus of his disciples, and of his doctrine."
  15. ^ 《思高聖經》〈宗徒大事錄〉2:42:「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
    《中文和合本》〈使徒行傳〉2:42:「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欽定版聖經》Acts 2:42, "And they continued stedfastly in the apostles' doctrine and fellowship, and in breaking of bread, and in prayers."
  16. ^ 歐力仁. 教義的「本質」或「貶值」?──評林貝克之後自由主義教義(宗教)觀. [2015-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9)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编辑]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