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胡小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胡小石(1888年—1962年3月16日),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江苏南京人,原籍浙江嘉兴,中国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无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学、书学、楚辞、杜诗、文学史最为精到。

1888年生于南京。少承家学。1909年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一生长期执教,曾在明智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西北大学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校任教,历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兼国文部主任,云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金陵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与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与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生平

[编辑]
天竺路21号 曾为胡小石寓所

1888年8月16日,阴历七月九日生于南京。父亲胡季石,清举人,为刘熙载门人,长于古文和书法,家藏文物、典籍甚富。 1893年在家受教于父,开始诵读《尔雅》等书。1899年父亡。家贫,依靠母亲手工劳动收入及少量房屋租金维持生活。

1905年3月,考取宁属师范学堂简易科,学习普通学及教育学说。

1906年6月 宁属师范毕业。9月,考两江师范学堂预科。

1907年2月,考取两江师范学堂,插班入农博分类科,学习生物、矿物、地质等理论。习《郑文公碑》、《张黑女墓志》。

1909年12月,从两江师范学堂毕业。

1910年2月,毕业后留校任两江师范学堂附中博物院教员。与同学杨仲子之妹秀英结婚。

1912年3月,任江苏第四师范学校博物教员。

1913年1月,由李梅庵介绍,任长沙明德中学博物教员。

1914年4月,因病离开长沙回南京,住城南新桥梧桐树。8月,任江苏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教员。教博物,后兼教国文。

1916年系统学习研究古代文学,曾手抄四本《仲尚杂记》。

1917年8月,由李梅庵介绍,到上海任仓圣明智大学国文教员。冬,卧病在家。

1918年1月,应李梅庵之召,到上海李家任家塾塾师。写成《金石蕃锦集》(二册),由震亚书局出版石印本。

1920年11月,由陈中凡推荐,受聘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兼国文部主任,教文学史、修辞学、诗歌选作等。

1921年致力于楚辞之学,撰论《招魂》、论《离骚》、论《九歌》等文章。开始钻研甲骨文字。

1922年7月,因与校当局不合,离开北京女师。

1923年撰写《梧城周君传》、《论治选学之派别》、《论文选之长有五》、《杜诗批评》、《屈原赋考讲义》、《楚辞辩名》、《张若虚事迹考略》、《汉至宋书目考》、《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宋代文学论》、《甲骨文字用点例》等。另作《武昌杂诗》一集。

1924年3月,任西北大学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9月,任金陵大学教授兼系主任。

1927年8月,任第四中山大学(原东南大学,次年改为中央大学)专职教授、系主任及中文研究所主任,教文学史、甲骨文、金文、楚辞、杜诗、书学史等。

1928年春,将自1921年至1928年间主讲的“中国文学史”课程,取学生苏拯的笔记加以审核,题名为《中国文学史讲稿·上编》,共十一章,由上海人文出版社排印出版。

1929年先后有《真、草二体临古四屏》、《临王献之十三行轴》等书作。

1930年研习锺繇书法、北魏造像、刘平国开道貌岸然记、甲骨文、金文、秦诏版等。

1931年秋,在中央大学讲授甲骨文及金文课程,倡导铜器上文字的变迁与花纹相适应之说,主张将文字、花纹作综合的研究。

1934年9月,为金陵大学成立的国学研究班讲授“书法史”。

1935年9月,为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开设“程瑶田考古学”课。

1936年由叶楚伧介绍参加中国文艺社。

1937年8月,竭数年之精力,钻研声音与训诂之关系,成《声统表》上下卷,发表于《金陵学报》。

1938年受聘为教育部中国古代文学部聘教授。

1939年8月,到昆明兼任云南大学教授兼文法学院院长,教诗选和楚辞。先后有《临锺繇书倦》、《临甲骨文》、《临金文》、《临秦诏版》等作。

1940年1月,离开云南大学回重庆中央大学。8月,再次到昆明兼任云南大学教授兼文法学院院长,教诗选和楚辞。

1941年1月,离开昆明云南大学,回重庆中央大学。2月,任白沙女师学院教授,教散文、文学史和诗选。因在白沙作诗较多,题款多用“沙公”。

1944年 56岁9月,任中央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文学部主任。

1946年春,在重庆参加中华全国美术协会,任监事。8月,任金陵大学兼职教授,教文学史、诗选和楚辞。在南京参加全国文艺作家协会,任理事。

1949年1月31日,由于国民政府迁台,中央大学教授会投票选举产生“中央大学校务维持会”,选举欧阳翥梁希、胡小石等11人为委员。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成立了由梁希张江树、胡小石等21人组成的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会员。任文学院院长。1950年任南京大学教授,兼任金陵大学教授。在南京中澳文化协会、金陵大学讲演《南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3月9日,国立博物院筹备处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受聘为顾问。

1951年为南大中文系研究生讲《说文解字》部首,整理讲稿,成《说文部首疏证》。

1952年8月 任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

1953年65岁1月16日,为南京博物院、华东文物工作队和南京故宫分院作《中国文字与书法》讲座。

1954年9月,为南大中文系四年级学生讲《楚辞》。

1956年68岁在江苏文艺联合会演讲《屈原与古神话》。

1958年整理数十年散见于课堂讲授中研究甲骨文的心得和成果,汇集为《读契札记》。

1959年开始著《广韵正读》一书。先后有《续李瑞清后跋王铎书卷》、《卜运算元行书卷》、《临中秋帖轴》、行书《临米芾书轴》、行楷书《即是远嗣五言联》等书作。

1962年3月16日晨7时43分逝世。

学术

[编辑]

胡小石是甲骨文学者。1924年著《甲骨文例》,开甲骨文文法研究之先河。1930年代,另一著作《临甲骨文》问世。

诗词

[编辑]

胡小石少年以才气闻名,早年在两江师范求学时,诗文名噪一时;陈中凡回忆,一次和不轻于许人的周实丹同登清凉山,品茶于扫叶楼,看到墙上有署胡小石名的诗句云:“清丝流管浑抛却,来听山中扫叶声”,不由击节赞叹。陈散原称胡小石的七绝诗作“仰追刘宾客,为七百年来罕见。”曾昭燏评价他“所作绝句,直追中晚唐。偶作小令,有宋人风致。”

胡小石诗词作品甚多,晚年曾厘为六卷,1949年前四卷:《磐石集》、《峡林》、《无同沙词》、《蜩楼草》;1949年后两卷:《东风堂集》(1949年后古今体诗)、《夏庐长短句》(毕生所填小令词)。其中,《无同沙词》、《蜩楼草》有亲笔定稿,《夏庐长短句》有曾宪洛钞本,馀皆未定。1962年胡小石去世,其在联合国任职之长子胡令德回大陆治丧,欲将其书诗集带到香港影印出版,因时任南大校长郭影秋力主在内地先行出版之故,未能带出。遂后胡小石次子杨白华(继舅家改姓杨氏)广为收罗,编为诗词全集,寄往中华书局,中华书局以当时内地出版社尚无印行现代人旧体诗词先例为由,以政治原因退稿胡小石遗著整理委员会。未几,文革骤起,书稿被毁。1986年,在南大中文系资料室中意外发现胡小石遗物一捆,大半为其论著底稿、油印授课讲义及参考资料,尚有民国初年所作杂钞诗函稿。吴白匋等人多方搜集增补,汇印《愿夏庐诗词钞》,收入诗251首、词19阕,“约存全貌之半。”

书法

[编辑]

胡小石师从学院书法教育先驱李瑞清,是金石书派重要代表人物。和林散之萧娴高二适合称“金陵书法四老”。

1934年9月,胡小石为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讲授“书法史”,这是中国书法教育史上最早为研究生开设的书法史课程。

胡小石书法特点:用笔以碑体的方笔为主,沉著、厚实、老硬,并于沉雄之中有豪迈之气。结体布局,不拘一格。字的中宫紧收,主笔画能放则放,神纵、荡漾。

逸事

[编辑]

胡小石授课,别具一格。据周勋初回忆,胡小石给研究生上课时,常常“用一块旧的包袱,包起一迭厚厚的书,置于座位左前方。当讲到什么具体问题,就打开包袱,取出有关的书,按照预先夹好的纸条检出材料,让大家传观。” 胡小石讲《楚辞》,有文回忆:东南大楼大教室内,灯光明亮,座无虚席。胡小石身著长衫,手持长剑,缓步上台,掌声响成一片。先生站定,举剑曰:“剑,能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力斩。自古名士多爱剑,屈原也不例外。”言罢,先生突然“嗖”地一下拔剑出鞘,剑锋寒光逼人。其时,有学生回首望去,“皓月当空,东南大楼门厅与过道内,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旁听者,门外草坪上,也坐满了手拿笔记本的学生。” 胡小石讲唐诗,程千帆曾回忆,有一次课堂上,先生读著读著柳宗元的《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便情不自禁地拿著书唱了起来,唱了一遍又一遍。五六遍之后,先生把书一掷,对诸生说:“你们走吧,我什么都告诉你们了。”[1]

胡小石曾说自己“平生有三好,一好读书,二好赋诗挥毫,三好东坡肉”,陶醉于和弟子、友人饮酒赋诗、纵论文史。吴翠芬有文追忆:“逢春秋佳日,(小石师)常邀弟子二三人出游,馀多随侍。相与攀牛首,登栖霞,探石头城之故迹,揽莫愁湖之胜景。尝于夏日荷花开时,天才微明,即往玄武湖,载一叶扁舟,破迷茫之晨雾,摇入荷花深处,轻风拂面,幽香沁人,以为斯乐南面不易。又尝于樱花盛开之际,游孝陵及梅花山,坐花下高吟唐人绝句,音调清越,回荡于林木间,其雅怀高致可见矣。” 胡小石好美食,授课之余,常邀学生数人,在金陵城内几个老字号菜馆品尝佳肴,金陵菜中有一道菜,名曰“胡先生豆腐”,便出自胡小石。

胡小石好昆曲。抗战前南京逢有昆曲演出,每场必到,常常是与黄侃合买票数十张,邀请弟子们一起观看,每到精绝处,他一鼓掌,学生就在后排回应,齐声叫好,向演员表示鼓励。

胡小石不事权贵。1946年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六十寿辰时,朝野各色人等竞相献礼,或撰颂辞,或献九鼎。有一“民意机构”派人请胡小石撰写寿文,胡小石一口回绝。来人问道:“前时美军将领史迪威逝世,那次公祭典礼上的祭文,不是由先生写作的么?”胡小石答道:“史迪威将军来中国帮助我们抗战,所以我才为他写祭文。再说,我只会给死人写祭文,不会替活人写寿文。”来人闻之变色,悻悻而去。[2]

其他

[编辑]

与师长梅庵先生

[编辑]

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号梅庵)有一次亲自出题测试学生,于答卷中发现学农博的胡小石居然能作《仪式》方面的文章,于是青睐有加,亲自在课馀授其传统国学。胡小石后又跟与梅庵过从甚密的沈曾植曾农髯王静安郑大鹤等人学帖学、金石文字学及书画、甲骨学等。

1920年秋,梅庵先生在沪病逝,胡小石与梅庵同乡挚友曾农髯共理丧事,遵其“归葬金陵”的遗言,将其遗体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岭罗汉泉,墓旁植梅300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

胡小石是梅庵先生的传人,后人评胡小石“近得梅庵北派之真髓,兼受农髯南派之熏沐,远绍两周金文之异变,秦权诏版之规范,汉简八分之宽博。”胡小石一生敬仰梅庵先生,每年逢梅庵先生忌日,必定素食;至清明节必亲赴牛首山扫墓。抗战后几经战乱,李墓竟无迹可寻。1949年后,胡小石曾让学生侯镜昶代为寻访,但遍访未果,直至1970年代末才找到李瑞清墓园,益撰文“清道人其人其墓”,记述李瑞清的生平、功业及他与胡小石之间绵长的师长情谊。2002年,南京大学主持进行了李瑞清墓的修缮。

著作

[编辑]
  • 《甲骨文例》(1924)
  • 《远游疏证》(1926)
  • 《说文古文考》(1927)
  • 《金文释例》(1928)
  • 《古文变迁论》(1933)
  • 《齐楚古金表》(1934)
  • 《声统表》(1937)
  • 《江津县方言志》
  • 《说文部首疏证》
  • 《楚辞辨名》
  • 《书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印本》
  • 《金石蕃锦集》
  • 《屈原赋考讲义》
  • 《中国文学史》
  • 《愿夏庐诗钞》(吴白匋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参见:〈胡小石:师道亦风流〉 林天宏
  2. ^ 参见:〈胡小石〉龚放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