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外交學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外交學院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校訓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
創辦時間1955年9月10日
復辦時間1980年5月17日
學校標識碼4111010040
學校類型公立大學
中央部屬高校
黨委書記王世廷
院長王帆
黨委副書記董傑
副院長孫吉勝、李洪梅、高飛[1]
教師人數400餘人
學生人數2,000餘人
校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展覽路校區:西城區展覽館路24號
39°55′35″N 116°20′39″E / 39.92639°N 116.34417°E / 39.92639; 116.34417
沙河校區:昌平區沙河地區高教園南三街5號
40°9′8″N 116°16′52″E / 40.15222°N 116.28111°E / 40.15222; 116.28111
總面積約483畝(約322,000平方米)
50畝展覽路校區面積
433畝沙河校區一期面積
校園刊物《外交評論》原名《外交學院學報》
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網站www.cfau.edu.cn

校名(周恩來題字)
位置
地圖

外交學院(英語: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縮寫為CFAU),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直屬、外交部教育部共同建設[2],以培養外交外事複合型人才為主的文科外語類高等學校

外交學院創立於1955年9月,是在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的基礎上,由周恩來總理提議建立的。陳毅曾長期兼任外交學院院長。現任院長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專家王帆黨委書記是中國駐瑞士前大使王世廷[3]

外交學院秉承「小學校、大視野、優人才」辦學理念,以外交、外語教學為主導,堅持「小而精」的教學體系[4]。建校至今,外交學院的畢業生中已有超過300人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命全權大使,參贊以上的高級外交官則有數千人[5],因此被譽為「中國外交官的搖籃」。外交學院現有兩個校區:展覽路校區於1956年啟用,而位於昌平區沙河高等教育園的沙河校區則於2012年投入使用[6]

校史

[編輯]

創辦時期(1953-1957年)

[編輯]
設立外交學院,其任務專為培養中級外交幹部,學員來源規定為抗日時期經過考驗的縣團級幹部……外交學院之籌設工作,應從現在起即着手進行,以求明年正式成立。
《關於今後培養外交幹部的幾項建議》,外交部,1953年6月2日

外交學院籌辦的歷史可上溯至1950年成立的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7]。為解決建國初期外交人才稀缺的問題,1953年6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指示,起草了《關於今後培養外交幹部的幾項建議》,首次提出設立外交學院。1954年,經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批准,在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基礎上籌建外交學院的工作正式提上議事日程。1954年12月8日,外交部成立了外交學院建院籌備委員會,由外交部副部長伍修權任主任、辦公廳主任閻寶航任副主任。

1955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教師隊伍大部,以及外交系的全部學生和部分行政管理幹部轉入外交學院,同時以外交學院的名義招收了1955級新生,學生大多為中共中央組織部以外交學院名義從各大局抽調的科級幹部[8]。1955年9月10日,外交學院在北京西苑的中直機關禮堂召開了成立大會,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為外交學院題寫校牌,外交學院的校慶日也定於此日,1951年8月周恩來對外交部幹部提出的十六字方針「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也成為了外交學院校訓。1955年9月12日,由於校舍尚未完工,學生在位於西苑的原北京外國語學院校舍和外交部文化補習學校校舍開課。1956年3月,位於西城區阜成門外的展覽路校區建成,學院遷入新址。1957年,張聞天孟用潛依託外交部,成立了專門從事國際問題研究的機構國際關係研究所,並與外交學院、世界知識出版社和相關圖書館整合。

建校初期,外交學院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外交的需求,確定了「培養初級和中級的外交幹部」的辦學任務,開辦了本科四年制、五年制、研究生課程,及多種針對不同外交工作的專科教育、短期培訓班,同時也承擔了外交部分派的教育教學、外交官輪訓等工作[8]

教學調整、更名與復名(1957-1965年)

[編輯]

1957年以後,由於外交系統的初中級幹部人數接近飽和,外交學院的辦學理念開始轉向培養更高層次的青年外交幹部。1958年9月1日,經中央批准,外交學院改名國際關係學院,陳辛仁任院長兼黨委書記。1959年起,國際關係學院重新劃分了學院結構,縮短了就學時長,緊縮了外交業務課。1960年,為進一步明確辦學目的,外交部將國際關係學院改為專業幹部學校[9]

1961年10月5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13次會議批准外交學院恢復原校名,任命時任副總理外交部長陳毅兼任外交學院院長,陳辛仁為外交學院副院長。1965年,學院原外事幹部學校部分再次分出,建立現今的國際關係學院[9]。這一時期頻繁的教學調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變化不無關係。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0年)

[編輯]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外交學院學生自發組織「造反兵團」,學院的各級領導多被揪斗,教學工作被迫停止。1967年底,解放軍進駐學院,「造反兵團」解散。1968年,「工宣隊」、「軍宣隊」同時進駐學院,學院有超過一百人受到批鬥。

1969年9月17日,外交部造反派以「執行修正主義路線」為由,以部黨委、進駐政治部軍代表和大聯委的聯合名義向中央提出《關於停辦外交學院的請示》。10月27日,周恩來被迫同意停辦外交學院,全體師生下放江西五七幹校勞動。1970年1月3日,外交學院的下放辦公室撤消,校舍、設備由解放軍總政文工團接收,外交學院至此廢校[10]

復校以來的外交學院

[編輯]
外交學院今後的方針、任務是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周總理打好三個基本功(指:「打好政治基本功,外語基本功,知識基本功」)的指示,培養又紅又專的外事幹部和國際問題的研究人才,學院承擔培訓在職幹部、培養本科學生和研究生的任務。
《關於恢復外交學院的請示報告》,外交部,1979年6月
1980年5月7日,教育部發文同意外交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恢復外交學院。

1977年高考恢復後,恢復外交學院的聲音便開始出現。1977年10月26日,外交學院35名老職工聯名上書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兼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請求恢復外交學院。鄧小平11月4日批示:「請先念同志考慮」[11]。1978年8月31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退還被占用校舍的請示報告》(國發(1978)166號)[12],決定恢復全國範圍內的高等學校,外交學院也在其列。

1979年6月,外交部向中央提交《關於恢復外交學院的請示報告》。1980年5月7日,教育部簽發文件《關於同意恢復外交學院的通知》((80)教計字206號),在原址恢復外交學院,同年9月開始重新招收本科生。1981年11月3日,外交學院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取得法學等五個學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1984年1月13日,外交學院又取得特殊用途外語(英語、法語)專業等兩個學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與歷史學國際關係史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自1985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11]

為了保證外交學院畢業生達到外交部「外語、業務雙過關」的要求,外交學院自1985年起實行「四•二」雙學位學制,同時調整了其他一批培訓、專科生學制,還成立了夜大學。1984年9月,外交學院創辦了《外交學院學報》,2005年更名為《外交評論》,現為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13]

伴隨外交部擴大幹部錄用渠道,1991年4月4日,外交部決定,外交部及部屬單位每年通過考試,從外交學院擇優錄用畢業生約60人左右,其餘通過雙向選擇落實就業單位後由國家派遣,自此廢除了外交學院「包分配」的傳統就業政策。1995年,外交學院整並國際法教學力量,成立國際法系。同年10月,學院籌建國際經濟系,並於1998年成立招生,後更名國際經濟學院[14]

2002年,經外交部批准,外交學院開始擴大辦學規模、建設新校區。位於昌平區沙河地區的新校區建設項目在2005年3月1日獲得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批准,於2012年落成。當年9月,學院大一新生、大二學生和部分教職工入住沙河校區,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9月10日出席了周恩來和陳毅銅像的揭幕儀式[6]

2003年,中華民國外交部台北市籌建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Institute of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亦簡稱「外交學院」),中國外交學院將英文校名由原先的「Foreign Affairs College, Beijing」更改為現在的「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2014年1月3日,外交部、教育部決定共建外交學院,改變原先外交部單獨管理的現狀。兩部將建立協調機制,在政策扶持、經費保障、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幹部培訓、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加大對學院的支持力度[15]

2016年3月,中國外交培訓學院於外交學院沙河校區成立,承擔全國外交外事人員、國際職員後備人員的培訓,以及相關國際交流合作等工作[16],與外交學院一個機構兩塊牌子[17]

校園

[編輯]

展覽路校區

[編輯]

外交學院展覽路校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展覽館路24號,建成於1956年,校園面積約50畝。校園內設有主樓、學生宿舍樓、圖書館、國際交流中心等教學設施,校園北區和東區為家屬區。

由於展覽路校區位於北京西二環附近,校園狹小[18],因此難以引人注意,加之校門旁建設的中國石化加油站與校門建築結構相仿且更高、更容易被出租車司機注意,因此外交學院又被校友戲稱為「展覽路加油站附屬學校」[19]。近年來,學院針對展覽路校區建築破舊擁擠、居住人員混雜等問題,展開了一系列改造工程[20]

沙河校區

[編輯]

沙河校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高等教育園內的高教園南三街5號,一期工程占地面積433畝,總面積近1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8億人民幣,於2012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當年9月10日出席了周恩來和陳毅銅像的揭幕儀式[6]

沙河校區一期工程設有教學樓、信息中心、圖書館、禮堂、學生公寓、體育中心及相關康樂設施。但在建設過程中產生了財務問題,涉及國家資金超過3,800萬元人民幣[21]

招生、教學與科研

[編輯]

外交學院現設有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英語系、外語系、國際法系和國際經濟學院五個系部,下設學士專業11個,雙學位專業1個。外交學院是全國首先設立外交學本科專業的高校,也是國家首批國際關係學和外交學專業碩士和博士授予單位,現擁有國際關係、外交學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政治學和英語語言文學2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5個及3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兩個國家一級學會: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和中國國際法學會也設在外交學院[22]

外交學院屬於全國高考提前批次錄取學校,因此其生源質量在全國高校中處於領先地位[23]。每年外交學院的語言類專業還能面向全國17所擁有保送生資格的外國語中學招收學生[24]

外交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從事國際關係教學與研究的智庫之一,下設國際關係研究所等數十個研究所與研究中心,涵蓋世界主流國家與地區的外交研究[25]

外交學院十分重視與國外院校或機構開展交流與合作,建立友好往來與學術交流關係,目前合作院校已有84所,分布於27個國家或地區[26]

學生活動

[編輯]
2015北京模擬聯合國大會聯大第一委員會會場

外交學院的學生活動豐富,其中尤其以外交外事特色活動最為突出。

模擬聯合國

[編輯]

外交學院是中國大陸第一所舉辦模擬聯合國活動的高校[註 1]。1995年6月3日,在英語系袁士檳教授和研究生部熊志勇老師的帶領下,外交學院舉行了第一屆模擬聯合國大會,是次大會也是中國學生首次在中國境內參與模擬聯合國活動[28]。2002年5月,外交學院與中國聯合國協會共同主辦了2002北京模擬聯合國大會,成為國內第一個校際間的模擬聯合國會議,北京模擬聯合國大會也成為了中國高校模擬聯合國會議三強之一[29]。在2004年,外交學院又與中國聯合國協會合作主辦了第一屆中國模擬聯合國大會[30]

歷任領導

[編輯]

知名校友

[編輯]

外交領域

[編輯]
第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毅

其他

[編輯]

評價

[編輯]

正面評價

[編輯]

外交學院作為中國外交部唯一的直屬高校,在全國首先設立外交學本科專業,也是國家首批國際關係學和外交學專業碩士和博士授予單位,代表了中國外交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國際上受到了較為廣泛的讚譽。

  •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008年7月1日在外交學院演講時,稱外交學院是「積極、互動地討論與中國有關的各項議題的權威論壇」。[31]
  •  法國前總統希拉克2009年4月29日在外交學院演講時,稱外交學院是為「中國外交培養最優秀的人才」的高等學校。[32]
  •  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2012年5月17日在外交學院演講時,稱外交學院為「培育外交人才的搖籃」。[33]

負面評價

[編輯]

對外交學院的負面評價,多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 學院並不是「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學,規模小、資金來源少,甚至導致資金違規使用[21],因此無法提供最優質的教育資源與生活條件;
  • 校內的人文學習氛圍不足,學生以學習外語為第一要務,忽視了參與外交工作的知識與能力[34],被戲稱為「譯而優則仕」[35]
  • 學院雖然憑藉高考提前批招生,能夠招到許多優質生源,但由於學生本身對「屈居」外交學院的「不服氣」,使得校內急功近利現象明顯,勾心鬥角頻繁,培養出的學生多半過分自傲[34]

而針對以上觀點,也存在部分反對意見,認為其言過其實,反而體現出學院的本科生與研究生之間存在激烈矛盾,容易產生互相攻訐的氛圍。[36]

軼事

[編輯]

「外交官搖籃紛爭」

[編輯]

外交學院由於培養了一大批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高級外交人才,因此被譽為「中國外交官的搖籃」,但同時北京外國語大學也因為曾經誕生過數百位大使,而被譽為「共和國外交官搖籃」[7]。兩校學生對「外交官搖籃」稱號的歸屬問題十分敏感,甚至因此多次在網上爆發爭執矛盾。

2012年9月10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外交學院沙河校區發表演講時,為外交學院贈送了「中國外交官的搖籃」的親筆題詞[6],被外交學院學生廣泛認為是對自己學校「外交官搖籃」名號的「正名」。

注釋

[編輯]
  1. ^ 中國大陸境內首次舉辦的模擬聯合國活動,是1993年1月北京順義國際學校舉辦的第一屆北京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但該大會的參會代表均為中國大陸各國際學校的學生,並無中國大陸學生參加[27]
  2. ^ 時任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曾長期表示希望兼任外交學院院長,但因為工作原因未能如願,因此1959年前外交學院院長一職空缺,由常務副院長李恩求主持全面工作。[8]
  3. ^ 1991年5月至1992年4月任代理黨委書記。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现任领导. 外交學院. [2021-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1). 
  2. ^ 王毅出席外交学院第四届董事会首次会暨签约仪式. 中國政府網. [2015-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2). 
  3. ^ 外交学院举行新任党委书记任职宣布会. [2024-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9). 
  4. ^ 新浪教育. 外交学院招生规模小而精 采用小班授课优势突出.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5.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王毅部长在外交学院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15-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8). 
  6. ^ 6.0 6.1 6.2 6.3 徐松. 温家宝赴外交学院为周恩来和陈毅铜像揭幕并讲话. 新華網. 2012-09-10 [2014-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9). 
  7. ^ 7.0 7.1 新聞午報. 摇篮里的新中国外交部:板门店成为“培训班”. 鳳凰網. 2007-07-02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8. ^ 8.0 8.1 8.2 新浪校園. 外交学院创建时期(1955-1958). 新浪網. 2005-09-14 [2014-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9). 
  9. ^ 9.0 9.1 新浪校園. 学院更名与教学调整时期(1958—1966). 新浪網. 2005-09-14 [2014-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0. ^ 新浪校園. “文革”、停办时期(1966-1980). 新浪網. 2005-09-14 [2014-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9). 
  11. ^ 11.0 11.1 新浪校園. 学院复校时期(1980-1989). 新浪網. 2005-09-14 [2014-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9). 
  12.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退还被占用校舍的请示报告的通知(摘要). 湖北省教育廳. [2014-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13.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外交评论》召开2013-2014年度评刊暨选题研讨会. 2013-12-20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7). 
  14. ^ 新浪校園. 稳定、发展时期(1989-1999). 新浪網. 2005-09-14 [2014-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9). 
  15. ^ 外交學院. 王毅部长出席外交学院第四届董事会首次会议暨外交部、教育部共建外交学院签约仪式. 2014-01-06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7). 
  16.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杨洁篪出席中国外交培训学院揭牌成立仪式暨开学典礼. 外交部網站. [202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17. ^ 事業管理司. 外交学院招聘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 [202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0). 
  18. ^ 蔣星月. 京城四少:原來帝都还有这么小而精英的大学,性价比超高. 中青在線. 2015-01-21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19. ^ 鳳凰網教育頻道. 盘点知名高校不堪入耳的“绰号”(组图). 2011-05-05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20. ^ 騰訊高考. 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全国排名第一. 2014-05-08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21. ^ 21.0 21.1 燕磊. 审计署:外交部约5216万元项目未按规定执行采购. 中國新聞網. 2014-06-25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22. ^ 外交學院. 学院简介. 2022-04-21 [2023-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9). 
  23. ^ 蔡雋雯、榮蓉、程瑩. 中国生源质量最好的大学. 最好大學網. 2015-02-06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24. ^ 外交學院招生信息網. 外交学院2015年招收保送生实施办法. 2015-01-02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25. ^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 国关所简介.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26. ^ 外交學院. 校际交流情况简介. 2013-02-16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27. ^ Irwin Stein. Statement of Purpose. Beijing International Model United Nations.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28. ^ 賈伽. 记外交学院首届模拟联合国活动. 外交學院學報. 1995, (3): 60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9). 
  29. ^ 模拟联合国(MUN)简介. 中國聯合國協會. 2013-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5). 
  30. ^ 聯合國青少年天地. 模拟联合国会议.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2). 
  31. ^ 聯合國. 秘书长潘基文|秘书长讲话|2008年|在外交学院的讲话. [2014-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1). 
  32. ^ 法國駐華大使館. 希拉克先生在北京外交学院的演讲.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33. ^ 美國駐華大使館. 骆家辉大使就美中启动培训阿富汗外交官项目发表讲话.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3). 
  34. ^ 34.0 34.1 田聰. 芮成钢与外交学院病. [2014-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5. ^ 侯峰:“翻译外交”扭曲了中国外交. 共識網. 2012-09-29 [2014-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0). 
  36. ^ 四月網. 芮成钢、田聪和他们的外交学院. [2014-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