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平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平仄,是文言韻文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

元朝中原漢語語音大變,根據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韻》,入聲消失,平聲分為陽平、陰平。現代標準官話沒有入聲,第一、第二聲稱為陰平、陽平,是由中古漢語的平聲演變而來。第三上聲、第四聲去聲則為仄聲。但陽平聲本身的音調並非平直,是從中音滑向高音的聲調,而古時的入聲字已經變為平聲、上聲或去聲。現存漢語中,南方漢語分支如粵語吳語江淮官話閩南語客語以及北方的晉語則保留了入聲,絕句一可押韻也可不押韻,三句不可押韻,二、四句要押韻。就四聲與平仄的關係來說,通常以「上」、「去」、「入」為仄聲,「陰平」、「陽平」為平聲。

「平」分「陰平」和「陽平」,「陰平」是現在官話的第一聲,「陽平」是第二聲;「仄」分「上」、「去」和「入」:「上」的讀音是ㄕㄤˇ,是現在的第三聲。也有少數是第四聲,例如「是」、「跪」、「去」等,就是現在官話中的第四聲;「入」最特別,是急促的,像英語中,k, t, p音後接母音的音節(例如 let, back, keep 等),但不念出後面的音。它已在現在的官話中消失,第一聲至第四聲都有可能,但在不少漢語方言中仍有保留,如粵語、閩南語、客家語等。入聲字的例子有:的、不、竹、菊、白、石、一、屋、玉、月、燭、德、福等。輕聲方面,因為古人沒有這個聲調,所以它不算在內。

由於要完全平仄協調,可能會因爲用詞而曲解了原作者的含意(以詞害意),因此有依照律詩「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變通方法。

聲調

[編輯]

因此平仄又常被分為四聲:分別是平、上、去、入四種聲調。中國古籍中有不少說明。其中日本遣唐僧人空海s:文鏡秘府論#文筆十病得失》有言:「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明朝僧人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提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而清朝文學家顧炎武在《音論》一書中簡短的說明為:「平聲輕遲,上、去、入之聲重疾。」[1]

現代不少漢語語系的上聲從低音滑至高音,去聲從高音滑至低音,但古時具體調值,現已難於確考。[2]

近體詩中的平仄

[編輯]

平仄的組合在近體詩中有固定的格式,稱為格律。例如詩中的第一句為「仄仄平平仄」,如此第二句就應該是「平平仄仄平」。

例:杜甫《春望》

() () () () ()
() () () () ()

由於現代標準官話裡沒有入聲,因此用現代標準官話唸詩,可能會出現「平仄不調」的情況。在以上例子中,雖然「國」字屬於入聲,但在現代標準官話裡卻是陽平聲(第二聲)。若以普通話唸出上述兩句,則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對比各種漢語,粵語客語閩南語漢語分支仍保留中古漢語裡平上去入的對立。有些在四聲的基礎上,根據聲母的清濁進一步分化出陰陽二調(甚至更多)。例如,粵語九聲中有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高陰入、低陰入及陽入聲九聲。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書籍

[編輯]

文獻

[編輯]
  1. ^ 竺, 家寧. 中古的聲調. 聲韻學.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2: 353–355 [2018-12-16]. ISBN 9789571105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6) (中文(臺灣)). 
  2. ^ 張群顯. 從中古四聲到現代粵語六調 (PDF). 香港理工大學. 2016 [2019-04-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2-23).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