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民族主義
外觀
黎巴嫩民族主義是民族主義的一種,主張黎巴嫩人是獨立的民族,不屬於阿拉伯世界。黎巴嫩民族主義亦主張黎巴嫩人和腓尼基人存在歷史聯繫,稱為腓尼基主義。
歷史
[編輯]黎巴嫩民族主義起源於19世紀馬龍派和德魯茲派在黎巴嫩山的教派衝突[1],正式形成於戰間期的敘利亞託管地時期,在黎巴嫩建國後成為黎巴嫩國內和阿拉伯民族主義相對的意識形態。
20世紀黎巴嫩內戰期間,黎巴嫩民族主義和黎巴嫩長槍黨、自由國民黨、黎巴嫩力量等黨派,以及雪松守護者、民族集團、黎巴嫩重建黨等世俗運動團體聯繫起來。詩人賽義德·阿克勒是黎巴嫩民族主義領袖之一。
黎巴嫩民族主義甚至和領土收復主義結合,發展出統一古腓尼基地區的主張[2][3]。
黎巴嫩的文化和語言傳統是當地原有文化和外來統治者文化的一種結合。針對黎巴嫩國內不同宗教群體間的民族主義主張,有2013年的一項調查表明,黎巴嫩國內的各個群體雖然在基因遺傳學上有一定的分別,但差異並不顯著,群體界定的標準終究是宗教先行的。沒有證據表明某個特定群體有更多的腓尼基遺存[4]。
著名人物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Mikhail, Lara Moenes. The Druze-Maronite sectarian clash in the War of the Mountain (1983-1984): The resilience of mid-nineteenth century Maronite-Druze enmities in the Druze collective memory and its impact on the dynamics and consequences of Harb Al Jabal.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2019-02-01.
- ^ Reviving Phoenicia: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in Lebanon By Asher Kaufman
- ^ Kamal S. Salibi, "The Lebanese Identit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6.1, Nationalism and Separatism (1971:76-86).
- ^ Maroon, Habib. A geneticist with a unifying message. Nature. 2013-03-31 [2013-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