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拉脫維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拉脫維亞共和國
Latvijas Republika(拉脫維亞文)
國歌:Dievs, Svētī Latviju
(《天佑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的位置(深綠色) – 歐洲(綠色及深灰色) – 歐洲聯盟(綠色)  —  [圖例放大]
拉脫維亞的位置(深綠色

– 歐洲綠色及深灰色
– 歐洲聯盟綠色)  —  [圖例放大]

首都
暨最大城市
里加
官方語言拉脫維亞語
官方文字拉脫維亞語拉丁字母
族群
宗教
天主教、基督新教路德宗東正教
政治體制單一制
議會共和制
政府拉脫維亞議會
• 總統
埃德加斯·林克維奇斯
• 總理
埃維卡·西利尼亞
成立
1918年11月18日
• 正式成立
1991年8月21日
公投恢復獨立
面積
• 總計
64,589平方公里(第123名
• 水域率
1.5%
人口
• 2020年估計
1,907,675[1]第147名
• 密度
29.6/平方公里(第147名
GDPPPP2022年估計
• 總計
705.32億美元[2]
• 人均
37,329美元[2]
GDP(國際匯率)2022年估計
• 總計
402.66億美元[2]
• 人均
21,311美元[2]
貨幣歐元EUR
時區UTC+2(歐洲東部時間)
+3
• 曆法
公曆
電話區號+371
ISO 3166碼LVA
主要節日復活節:3月至4月
勞動節:5月1日(共和國議會通過憲法)
獨立日:11月18日
聖誕節:12月24日
家用電源電壓220v
家用插座標準C
中央銀行拉脫維亞銀行
人類發展指數0.854[4](第39名)
吉尼係數35.2[6]
最長河流高亞河
最大湖泊盧班斯湖
海岸線498公里
網際網路頂級域.lv
歐盟亦使用 .eu
里加的新藝術建築

拉脫維亞共和國拉脫維亞語Latvijas Republika立窩尼亞語Lețmō Vabāmō),通稱拉脫維亞拉脫維亞語Latvija立窩尼亞語Lețmō),是位於波羅的海東岸的歐洲東北部國家,是波羅的海國家之一。[7]北、南、東分別與愛沙尼亞立陶宛俄羅斯為鄰,西邊隔波羅的海瑞典相對,東南國境則與白俄羅斯接壤。拉脫維亞總人口數為1,934,379(2018年)[1],國土面積64,589 km2(24,938 sq mi)[8],氣候為溫帶海洋性氣候[9]

政治體制上,拉脫維亞是一個民主議會共和制國家,於1918年建國,以里加為首都;而作為單一制國家,自2021年7月起拉脫維亞全國分為43個行政區域,包括7個國家級城市和36個市鎮[10]。在語言上,拉脫維亞以僅存的兩個波羅的語族語言之一——拉脫維亞語為官方語言(另一個是立陶宛語),是該國主要民族拉脫維亞人的母語;另一方面,俄語在該國也有廣泛使用。立窩尼亞人作為該國原住民族,則使用烏拉爾語系立窩尼亞語,但該語言已逐漸步入死亡[8]

拉脫維亞是北歐理事會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委員會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成員國。2014年時,拉脫維亞在人類發展指數中排名第49,是高收入經濟體之一。[11][12]該國曾使用拉脫維亞拉特為其法定貨幣,直到2014年加入歐元區,以歐元作為新的法定貨幣。[13]

歷史

[編輯]

公元前3000年左右,拉脫維亞人的祖先定居在波羅的海的東岸[14]。公元前900年,幾個不同的波羅的海部落定居在拉脫維亞:克羅尼人塞梅加廉人拉特加廉人瑟羅尼亞人(拉脫維亞語: kurši, zemgaļi, latgaļi, sēļi)以及說芬蘭語支語言的立窩尼亞人。波羅的海人建立了到古羅馬的商路,以當地產琥珀交換貴金屬[15]

儘管上千年來當地人和外部世界一直保有聯繫,但完全融入歐洲社會已經是12世紀了[16]。12世紀晚期,第一個傳教士由教宗派遣,來到了道加瓦河下游進行傳教。並且逐漸建立了由德意志商人和傳教士為主的定居點[17]。但當地居民卻沒有接受基督教[17]。於是日耳曼十字軍被派往拉脫維亞,用武力強迫當地居民改信基督教[18]。這時,克羅尼人、塞梅加廉人、拉特加廉人、瑟羅尼亞人都已建立自己的王國並與入侵者對抗。但在13世紀早期,德意志人控制了今日拉托維亞的大部以及愛沙尼亞的南部地區[17],並且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十字軍國家,即後來所知的瑪利亞地立窩尼亞里加成為了主要的貿易中心,並於1281年的加入了漢薩同盟[17]。16世紀立窩尼亞戰爭結束後庫爾蘭公國成立,拉脫維亞地區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諸侯國及屬國。17世紀庫爾蘭公國在非洲美洲等地建立了殖民地。

18世紀時,俄國瑞典帝國波蘭立陶宛聯邦獲取了現拉脫維亞的所有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拉脫維亞被德國佔領,一戰結束後,拉脫維亞於1918年11月18日獲得獨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再次吞併拉脫維亞,並將其納爲一個加盟共和國。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納粹德國北方集團軍迅速打敗蘇聯軍隊佔領了拉脫維亞全境,納粹德國為方便佔領波羅的海國家將拉脫維亞與立陶宛、愛沙尼亞及白俄羅斯部分地區合併為奧斯蘭總督轄區。1944年蘇聯反攻德國,佔領了拉脫維亞。二戰結束後拉脫維亞再次被蘇聯控制直到1980年代。

蘇聯於1980年代時開始進行政治改革,這也促進了波羅的海獨立運動的發展。1991年8月21日,拉脫維亞再次宣佈獨立,蘇聯國務委員會也在同年9月6日承認拉脫維亞獨立。自獨立以來,拉脫維亞積極培養和西方各國的關係,並已於2004年加入歐盟北約。駐紮在拉脫維亞的俄羅斯軍隊在1998年關閉最後一個軍事雷達站並在1999年撤出。

現今拉脫維亞關心境內之少數民族,幫助俄羅斯人、猶太人、烏克蘭人、愛沙尼亞人及立陶宛人建立學校,且成立各民族之文化社團。拉脫維亞政府關於民族語言及經濟文化之政策,尤其在官方語言及國籍之認定,常引來國內俄裔人士之不滿。[19]:135

近年來,拉脫維亞面臨嚴重的人口問題。人口已從剛獨立時的270萬減少到了190萬(減少約三分之一)。人口加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年輕人失業率高,收入水平低,導致他們移民前往歐盟其他國家定居[20]

政治

[編輯]

拉脫維亞立法機構爲一院制拉脫維亞議會Saeima),有100個席位,每四年通過國民直接選舉選出。拉脫維亞總統則是通過議會選舉,每四年選出。總統任命拉脫維亞總理內閣,並接受議會的信任投票。行政機構由總理和內閣組成。這套政治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就已在拉脫維亞存在[21]

2006年10月7日,議會選舉舉行。人民黨拉脫維亞語Tautas partija獲得100個席位中的23席,綠人與農民聯盟獲得18席,新時代黨得到18席,和諧中間黨占據17個席位,拉脫維亞第一黨/拉脫維亞道路競選聯盟、祖國與自由聯盟為了統一的拉脫維亞人權黨分別獲得10個、8個和6個席位。人民黨、綠黨和農民聯盟、拉脫維亞第一黨和拉脫維亞道路競選聯盟以及祖國與自由聯盟組建聯合政府,艾加爾斯·卡爾維蒂斯繼續擔任總理。[22]2007年5月31日,議會舉行總統選舉,瓦爾季斯·扎特萊爾斯當選。[23]

在第十三屆議會(2018年)有新保守黨(16席位,首次進入議會)、為了發展黨(13席位,首次進入議會)、民族聯盟(12席位)等組成,主要反對黨為和諧黨(22席位)。   

行政區劃

[編輯]
自2021年7月1日起的拉脫維亞行政區圖

2009年7月1日起,拉脫維亞分為9個直轄市(拉脫維亞語pilsēta)、109個市鎮(novads)。[24]

2020年6月10日,拉脫維亞議會批准了市鎮改革方案。110個市鎮和9個共和國城市精簡為42個地方政府:35個市鎮和7個國家級城市。2021年6月1日,拉脫維亞憲法法院英語Constitutional Court of Latvia裁定把瓦拉克利亞尼市鎮合併至雷澤克內市鎮為違憲行為。因此拉脫維亞議會決定保留瓦拉克利亞尼市鎮為第43個地方政府。

地理

[編輯]

拉脫維亞位於波羅的海東岸,處在東歐平原,屬於北歐,北與愛沙尼亞,南與立陶宛,東與俄羅斯,東南與白俄羅斯接壤。國界線總長1862公里。海岸線總531公里。長全境地勢低平,平均海拔87米,3/4地區海拔在120米以下,地貌為丘陵(東部和西部)和平原。重要河流有道加瓦河利耶盧佩河戈雅河

經濟

[編輯]

貨幣

[編輯]

於1993年6月28日發行拉特作為自己國家的貨幣。2014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元區。

自然資源

[編輯]

泥炭以及白雲石石英砂石膏等建築材料。森林覆蓋率38%。

經濟簡史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拉脫維亞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是,由於原有的經濟基礎良好,因此戰後經濟能夠迅速恢復和發展。1980年工業產值比1940年增長44倍,農業產值比1940年增長40%。1988年工農業生產總值為133.25億盧布,國民收入為72.88億盧布。1989年工農業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收入較去年分別增長2.1%和4.1%,為136.04億盧布和76億盧布。1990年拉脫維亞的國民生產總值占全蘇的1.2%,居全蘇第11位,是全蘇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拉脫維亞獨立後,摒棄了前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舊模式,改而實行向市場經濟的基本經濟政策。關於經濟改革的主要構想和內容是:在所有制方面,徹底改革經濟結構,實現國營財產的非國有化和私有化,改變以國家全民所有制為主導的經濟體制;在經濟管理上,打破國家的壟斷,大力鼓勵和發展市場經營活動。歸結起來,拉脫維亞經濟改革主要是徹底改變前蘇聯那套僵化的經濟舊模式,最終建立起西歐式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此,獨立以來,該國已頒布了關於改革財產權、實現私有化、開放價格等許多有關的法律和法令,並採取了一系列旨在實現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轉營的實際措施。例如,獨立以來它已基本開放了物價,價格由市場進行調節。拉脫維亞自從獨立以來經濟形勢嚴峻。特別是1992年「經濟十分困難」,人民生活水平嚴重下降。1992年8月該國職工平均工資2000拉脫維亞盧布(約合2300俄羅斯盧布)。

經濟概況

[編輯]

工農業基礎較好。工業在波羅的海三國居首位,農業居第二位。在原蘇聯時期,工業以耗金屬少的機器製造業著稱。主要生產電器無線電電子設備醫療器械,並給原蘇聯其他共和國進行來料加工,成品返銷。畜牧業發達,其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8%。獨立後,開始推行私有化和市場經濟,發行本國貨幣,實行新的稅收政策和獨立預算。由於同原蘇聯各國的傳統貿易關係被破壞,能源和其他進口商品的供應遇到嚴重困難,一度導致生產大幅度下降。直到1994年經濟才有所回升。從1991年起,拉脫維亞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服務性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31%上升到1994年的51%。由於在宏觀調控政策方面的失誤,1995年夏發生金融危機,全國最大的商業銀行-波羅的海銀行宣布倒閉,使已出現的經濟回升勢頭受到一定影響。1995年12月新政府組成後,主張積極發展生產,並力主恢復與俄羅斯及其他獨立國協國家的傳統經濟貿易聯繫。1996年國民經濟略有回升,國內生產總值達5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5%。

農業

[編輯]

1996年農業畜牧業林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7%。全國近1/3的人口住在農村、有17%的人從事農業生產種植業以生產穀物亞麻甜菜飼料馬鈴薯為主。畜牧業主要是兩用的養畜業、飼養養蜂業發達。截至1995年初共建立了64264個家庭農業經濟單位,319個農業企業中已有79個完成了私有化。年人均生產387公斤奶,404公斤馬鈴薯,348公斤穀物。

工業

[編輯]

1996年工業生產總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7.8%。主要工業門類:電子產品機器製造食品輕工紡織建材化工木材加工等。

旅遊

[編輯]

米耶斯都拉公園(里加的歷史中心)、里加古城、尤爾馬拉海濱、希古達和采西斯風景區、露天民俗博物館、隆達列宮、 阿爾達利斯啤酒廠(Aldaris)、萊依瑪巧克力廠(Laima)。

交通運輸

[編輯]

鐵路:總長2347千米,其中270千米電氣化鐵路。 公路:國家級公路線總長20227千米。 水運:內河航線全長350千米。主要海港有文茨皮爾斯、里加和利耶帕亞。 空運:有里加、文茨皮爾斯、利耶帕亞三個國際機場。拉有波羅的海航空公司、「拉特恰特」航空公司和「拉特帕斯」等三家航空公司。波羅的海航空公司(AIR BALTIC)創建於1995年,是拉唯一的國際航空公司,國家占99.8%股份。拉脫維亞國內主要以鐵路和海運為主。 當地交通:拉脫維亞公共運輸系統包括公交車、有軌電車和無軌電車。每日5:30—00:30運營,部分線路22:30停運。上車購票,票價0.2拉特。行車線路不易掌握,車站和車上只標明起點和終點站。計程車空車亮綠燈。

軍事

[編輯]

1991年8月23日開始組建軍隊,11月成立國防部。國防力量由陸、海、空軍和國民衛隊組成。2006年前實行義務兵役,2007年1月開始實行軍隊職業化。根據本人意願,軍隊與士兵簽署3至15年的服役合約。

人口和宗教

[編輯]

總人口206.7萬(2011年),拉脫維亞人占62.1%,俄羅斯人占26.9%,白俄羅斯人占3.3%,其他民族有波蘭人,立陶宛人,烏克蘭人等。多數人信奉宗教,但是只有7%經常性參加教會活動。信仰天主教的人口為50萬人,路德宗新教45萬人,東正教35萬人。而拉脫維亞也是性別比差異最大的國家,是少數女多男少的地區,差距約在18%。

加入歐盟後大量青年人前往歐洲其他國家找工作,導致人口流失近2成,2018年初調查僅剩195萬人。[25]

語言

[編輯]
在家使用的主要語言,2011年[26]
拉脫維亞語
62.1%
俄羅斯語
37.2%
其他
0.7%
立窩尼亞海岸上的一處路牌用拉脫維亞語(上)、立窩尼亞語(下左)及英文(下右)書寫

拉脫維亞語是拉脫維亞的官方語言,且為歐盟官方語言之一,與立陶宛語同屬印歐語系波羅的語族,但彼此無法互通。拉脫維亞東部拉特加爾地區的居民通用拉特加萊語。關於拉特加萊語是獨立語言還是拉脫維亞語的方言,現在仍然有爭議[27]立窩尼亞人作為拉脫維亞的原住民族,則使用烏拉爾語系立窩尼亞語,現今,拉特加萊語以及立窩尼亞語均得到了拉脫維亞法律的保護[28],在語言復興者的努力下,使用立窩尼亞語的人口開始有小規模的增加。在冷戰期間因為蘇聯的教育政策以及俄裔人口遷入拉脫維亞,拉脫維亞部分人口也通曉俄語。但是在拉脫維亞脫離蘇聯獨立後,拉脫維亞語被確立為拉脫維亞唯一的官方語言,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拉脫維亞語的比例在該國的多個地區均有上升趨勢,[29]而俄語則在非公民國籍政策下被視為外來移民所使用的語言而逐漸被邊緣化。[30]

非公民問題

[編輯]

1991年10月15日通過的拉脫維亞最高蘇維埃《關於拉脫維亞國民公民權恢復與歸化基本原則》的決定,產生了拉脫維亞的「非公民」問題。根據決議,只有1940年前在拉脫維亞出生的人及其後代,其拉脫維亞國籍纔獲得承認。超過70萬人,接近總人口的30%,失去了拉脫維亞國籍。

1994年制訂的國籍法規定了入籍程序,從1995年2月1日開始生效。[31]此段時間內,只有少數非公民可以通過此程序重新取得國籍。在1998年的全民表決中,拉脫維亞國籍法重新修訂,使得大部分非公民,在通過語言、歷史和憲法知識考試後可以重新取得國籍。 但是對於大部分上了年紀的俄羅斯居民,由於在蘇聯時期拒絕學習拉脫維亞語,或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學習拉脫維亞語成了一大難題。[32]根據統計,超過60歲的人在非公民中佔據了絕大多數。[33]因此從2011年9月1日開始,降低了65歲以上非公民的語言考試難度。[34]

1995年,通過的法律[35]定義了非公民的地位。2019年,拉脫維亞總統萊伊蒙茨·維尤尼斯簽署法令,同意自2020年1月1日以後,非公民在拉脫維亞生育的嬰兒,自出生起即獲得拉脫維亞公民身份,不得再給予非公民身份。[36]

文化

[編輯]

拉脫維亞在文化歷史上分為五個文化區域:庫爾蘭瑟米加利亞維澤梅塞羅尼亞拉特加爾。每個文化區域的方言風俗和特點都有所不同。自由紀念碑三星的符號並不代表拉脫維亞的文化區域,而是三個部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立的拉脫維亞共和國。這些是拉脫維亞人立窩尼亞人居住的土地,在俄羅斯帝國中被劃分為三個獨立的省:庫爾蘭省、維澤梅省和維捷布斯克省。其中庫爾蘭省管轄庫爾蘭瑟米加利亞塞羅尼亞;維澤梅省管轄維澤梅(還包括愛沙尼亞南部的部分地區);維捷布斯克省管轄拉特加爾。維捷布斯克省的拉脫維亞部分與維茲梅省的拉脫維亞部分一起加入了庫爾茲梅省,成立了拉脫維亞共和國。首都里加傳統上屬於維澤梅地區,但是自二戰後快速城市化以來,里加及其附近區域已發展成為一個與維澤梅的其他地區不同的獨立地區。

教育

[編輯]

拉脫維亞有34所高等教育機構,其中6所是古典大學型高等教育機構,其中2所是國立大學。拉脫維亞《高等教育機構法》第7條規定,只有拉脫維亞警察學院(已撤銷)和拉脫維亞國防學院具有國家高等教育機構的地位,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則是「派生的國立學校」 (國家可能是其聯合創始人)。該國最大的大學是拉脫維亞大學。高等教育是有償的,但是國家按照計劃中規定的要求向學生收取學費,使一定數量的學生有機會在這些「預算地方」免費學習。由於高等教育機構在行政和財務方面完全自治,因此學費,獎學金,教師工資等完全由高等教育機構的董事會自行決定。

飲食

[編輯]
拉脫維亞傳統的黑麥麵包「Rupjmaize」

拉脫維亞美食通常由農產品組成,大部分主要菜餚都以肉類為特色。由於拉脫維亞位於波羅的海沿岸,所以魚也經常被食用。拉脫維亞美食也受到鄰國的影響,如俄羅斯立陶宛等國。拉脫維亞食譜中的常見的食材在當地可以找到,例如馬鈴薯小麥大麥白菜洋蔥雞蛋豬肉。拉脫維亞食物通常脂肪含量很高,並且很少使用香料

豌豆火腿通常被視為拉脫維亞人的主食。拉脫維亞人也食用酸模湯(英語:Sorrel soup[37]。「Rupjmaize」一種是用黑麥製成的黑麵包,也是該國的主食之一[38][39]

拉脫維亞人也有飲用啤酒的傳統,啤酒是拉脫維亞消耗最多的酒精飲料[40]。首都里加自2011年起開始在五月末舉行一年一度的「拉脫維亞啤酒節」[41]啤酒節聚集了來自國內外的啤酒愛好者和拉脫維亞和世界各地的數十家啤酒廠,吸引了許多遊客。里加黑香脂拉脫維亞語Rīgas Melnais balzams)是拉脫維亞的一種傳統酒類飲料,最晚出現於1752年[42]

體育

[編輯]

外交

[編輯]

中華民國於1936年曾與拉脫維亞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但1940年拉脫維亞被蘇聯吞併後,兩國外交關係中止。1991年拉脫維亞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而中華民國曾於1992-1994年與拉建立總領事關係,關係中止後,兩國仍然維持著良好的半官方往來,中華民國在里加市設有駐拉脫維亞台北代表團[43][44]

蘇聯問題,拉脫維亞對俄國極其反感,拉脫維亞亦配合歐盟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並開始開拓諸如巴西澳洲等貿易市場,目前已取得部份成效,但是軍事安全上仍依賴北約及美國。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Population number, its changes and density. Central Statistical Bureau of Latvia. [2019-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7) (英語). 
  2. ^ 2.0 2.1 2.2 2.3 Latvi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6) (英語). 
  3.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1-18). 
  4.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1-18). 
  5. ^ Gini coefficient of equivalised disposable income (source: SILC). Eurostat Data Explorer. [13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6). 
  6. ^ Gini coefficient of equivalised disposable income (source: SILC). Eurostat Data Explorer. [13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6). 
  7. ^ Composition of macro geographical (continental) regions, geographical sub-regions, and selected economic and other groupings. United Nations. [2008-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7) (英語). 
  8. ^ 8.0 8.1 Latvia in Brief. Latvian Institute. 2011 [2011-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6) (英語). 
  9. ^ Weather information in Latvia. travelsignposts.com. 2015-03-14 [2015-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英語). 
  10. ^ New municipalities map comes into force July 1. Public broadcasting of Latvia. 2021-07-01 [2023-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2) (英語). 
  11. ^ Latvia – Country Profile: Human Development Indicators. hdr.undp.org. United Nations. [2015-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英語). 
  12. ^ Latvia. World Bank. [2013-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1) (英語). 
  13. ^ EU and euro. Bank of Latvia. [2013-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5) (英語). 
  14. ^ Data: 3000 BC to 1500 BC. The European Ethnohistory Database. The Ethnohistory Project. [2006-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22). 
  15. ^ A History of Rome, M Cary and HH Scullard, p455-457, Macmillan Press, ISBN 0-333-27830-5
  16. ^ Data: Latvia. Kingdoms of Northern Europe – Latvia. The History Files. [2014-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2). 
  17. ^ 17.0 17.1 17.2 17.3 Latvian History, Lonely Planet. Lonelyplanet.com. [2010-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1). 
  18. ^ The Crusaders. City Paper. 2006-03-22 [2007-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2). 
  19. ^ 張明珠. 波羅的海三小國史–獨立與自由的交響詩.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 957-14-3956-8. 
  20. ^ 沒有戰爭,沒有災難,這個波羅的海國家卻正在消亡.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21. ^ (拉脫維亞文)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Latvia with amendments and revisio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官方英語翻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on 18 November 2011)
  22. ^ 張國旺,拉脫維亞總統授權現總理組建新政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
  23. ^ 楊德洪,瓦爾季斯·扎特萊爾斯當選拉脫維亞新一屆總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
  24. ^ 拉脫維亞國會:第九屆第684號法律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9-16.
  25. ^ 新華-拉脫維亞加入歐盟後人口減少近二成. [2018-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26.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拉脫維亞文)
  27. ^ Druviete, Ina. Recenzija par pētījumu "Valodas loma reģiona attīstībā". Politika.lv. 22 July 2001 [20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8) (拉脫維亞語). 
  28. ^ Valsts valodas likums. [15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拉脫維亞語). 
  29. ^ Krievvalodīgie arvien vairāk runā latviski. [2015-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1). 
  30. ^ 拉脱维亚公投拒"扶正"俄语. 新華社. [201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1). 
  31. ^ Citizenship Law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7-24. (英語, .pdf)
  32. ^ Eduard Franz: Lettlands Beitrag zur EU: 500.000 aliens? Zur Situation der russischsprachigen Bevölkeru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德語) Bonn: FES Library, 2003
  33. ^ Citizens of a non-existent sta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17, 2014年5月14日查閱.
  34. ^ Laws and regulations regulating the tests as provided by the Citizenship La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14年5月14日查閱
  35. ^ On the Status of those Former U.S.S.R. Citizens who do not have the Citizenship of Latvia or that of any Other Sta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語)
  36. ^ 新華網. 拉脱维亚总统签署关于停止给予新生儿非公民身份的法律. baijiahao.baidu.com. [201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1). 
  37. ^ Latvijas Institūts | Aktualitātes. www.li.lv. [2021-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1). 
  38. ^ Latvia | Tasting Europe. web.archive.org. 2017-10-14 [2021-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4. 
  39. ^ Long, Lucy M. Ethnic American Food Today: A Cultural Encyclopedia. Ethnic American Food Today: A Cultural Encyclopedia. Rowman & Littlefield. 2015-07-17 [2021-02-19]. ISBN 978-1-4422-27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0) (英語). 
  40. ^ Vladimir Poznyak;Dag Rekve. 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全球酒精与健康状况报告 (PDF).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3-15) (美國英語). 
  41. ^ Latvia Beer Fest in Riga | Craft Beer Nomads. craftbeernomads.com. [2021-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1) (美國英語). 
  42. ^ McLagan, Jennifer. Bitter: A Taste of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Flavor, with Recipes [A Cookbook]. Bitter: A Taste of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Flavor, with Recipes. Potter/Ten Speed/Harmony/Rodale. 2014-09-16 [2021-02-19]. ISBN 978-1-60774-51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3) (英語). 
  43. ^ 《中華民國108年外交年鑑》〈第三章 對外關係〉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04-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4-18). 
  44. ^ 《中華民國101年外交年鑑》〈第二章 對外關係〉 (PDF).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2-13). 

外部連結

[編輯]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