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提丢斯-波得定则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戴维·提丢斯约翰·波得
戴维·提丢斯(左)與约翰·波得(右)

提丢斯-波得定则[1]Titius-Bode law)是关于太阳系行星轨道半徑的一个简单的几何学规则。 它是在1766年時,由德国的一位大学教授约翰·达尼拉·提丢斯英语Johann Daniel Titius所提出,后来被柏林天文台的台长约翰·波得(Johann Elert Bode)归纳成了一个经验公式来表示。

公式

[编辑]

这个公式可以表述为:

其中

  • n = 0, 3, 6, 12, 24, 48...(n≥3時,后一个数字为前一个数字的2倍)

现代的公式把a作为行星太阳的平均距离(一個天文单位,AU,=1億4960萬 km):

提丢斯-波得定则和實際差異圖
提丢斯-波得定则和實際差異圖
天體 定律解 (AU) 軌道長半徑 (AU) 誤差1
水星 -∞ 0.4 0.39 −3.23%
金星 0 0.7 0.72 +3.33%
地球 1 1.0 1.00 0.00%
火星 2 1.6 1.52 −4.77%
穀神星2 3 2.8 2.77 −1.16%
木星 4 5.2 5.20 +0.05%
土星 5 10.0 9.55 −4.45%
天王星 6 19.6 19.22 −1.95%
海王星 7 38.8 30.11 −22.40%
亡神星3 39.17 +0.96%
冥王星3 39.54 +1.02%
妊神星3 43.22 +11.39%
创神星3 43.40 +11.87%
共工星3 8 77.2 66.85 −14.07%
阋神星3 67.78 −12.9%
小行星1482093 9 154.0 230.12 +49.4%
2010 GB174英语2010 GB1743 10 307.6 ~351.0 +14%
小行星903773 11 614.8 506.2 −17.66%
第九行星(假想) ~665[2] +8%

2 在提丢斯-波得定则發現之時的1801年到1860年期間,穀神星被認為是一顆行星,而冥王星從1930年到2006年被認為是一顆行星。兩者現在都被歸類為矮行星

3 關於冥王星,根據提丢斯-波得定则的距離與實際距離相差很大,但當冥王星被視為海王星以外的第7 顆行星時,實際距離39.46與理論距離38.80僅相差1.62%。如果提丢斯-波得定则和太陽系演化理論相關,這可能是一個要點。

現在的天文學界,多認為波得定則只是一個巧合。

參考資料

[编辑]
  1. ^ Titius-Bode law; Titius-Bode's law 提丢斯-波得定则.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天文学名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文(中国大陆)). 
  2. ^ Renu Malhotra; Kathryn Volk; Xianyu Wang. Corralling a distant planet with extreme resonant Kuiper belt object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6-03-09, 824 (2): L22. arXiv:1603.02196可免费查阅. doi:10.3847/2041-8205/824/2/L22 (英语). 

外部連結

[编辑]
pFad - Phonifier reborn

Pfad - The Proxy pFad of © 2024 Garber Painting. All rights reserved.

Note: This service is not intended for secure transactions such as banking, social media, email, or purchasing. Use at your own risk. We assume no liability whatsoever for broken pages.


Alternative Proxies:

Alternative Proxy

pFad Proxy

pFad v3 Proxy

pFad v4 Proxy